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9页 |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5-17页 |
| 第2章 经营者监管理论基础 | 第17-32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7-20页 |
| ·委托代理理论的论述 | 第17-18页 |
| ·委托代理理论问题及其主要类型 | 第18-20页 |
| ·公司治理论 | 第20-29页 |
| ·公司治理概念的界定 | 第21页 |
| ·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21-29页 |
| ·监督理论 | 第29-31页 |
| ·共同监督机制 | 第29-30页 |
| ·相机监督机制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相关问题的界定与国外国企监管借鉴 | 第32-39页 |
| ·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的内涵 | 第32-33页 |
| ·政府与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关系 | 第33-34页 |
| ·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的理念 | 第34-35页 |
| ·国外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的借鉴 | 第35-37页 |
| ·国外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的启示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39-54页 |
| ·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机制的现状 | 第39-46页 |
| ·我国国企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39-42页 |
| ·外部监督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42-46页 |
| ·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的案例分析 | 第46-51页 |
| ·深圳市三级授权经营模式的分析 | 第46-49页 |
| ·东方锅炉股票贪污案分析 | 第49-51页 |
| ·监管机制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1-53页 |
| ·政府的角色定位不准 | 第51页 |
| ·政府的市场制度构建不完善 | 第51-52页 |
| ·政府监督管理的非专业化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5章 国有企业经营者监管机制的构建 | 第54-72页 |
| ·完善政府监管 | 第54-59页 |
| ·正确界定政府的监管地位 | 第54-55页 |
| ·竞争性的市场体系的制度建设 | 第55-56页 |
| ·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 | 第56-58页 |
| ·加强经营者市场的宏观调控 | 第58-59页 |
| ·完善企业内部监管 | 第59-68页 |
|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59-66页 |
| ·建立新型的经营者选聘和培养机制 | 第66-68页 |
| ·完善社会监管 | 第68-71页 |
| ·声誉监管 | 第68-69页 |
| ·社会舆论监管 | 第69-70页 |
| ·道德监管 | 第70-71页 |
| ·建立与监管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 第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