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民族学论文

贝叶上的傣族文明--云南德宏小乘佛教社会考察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8页
1 绪论第18-49页
 1.1 南传佛教简介第18-23页
  1.1.1 南传佛教第18-19页
  1.1.2 南传佛教经典第19-21页
  1.1.3 云南小乘佛教情况第21-23页
 1.2 主题诠释第23-29页
  1.2.1 贝叶经简介第23-24页
  1.2.2 贝叶经综述第24-28页
  1.2.3 《贝叶上的傣族文明》解题第28-29页
 1.3 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与《巴利三藏》简介第29-35页
  1.3.1 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第29-30页
  1.3.2 Tipitaka南传大藏经——巴利大藏经(ThePaliCanon)第30-35页
  1.3.3 《汉译南传大藏经》简介第35页
 1.4 南传佛教的研究情况第35-44页
  1.4.1 南传佛教的研究状况第35-38页
  1.4.2 南传佛教文化专著第38-40页
  1.4.3 民族文化专著第40-41页
  1.4.4 涉及南传佛教文化的论文第41-44页
 1.5 研究的基础、意图、范围、内容及其方法第44-49页
  1.5.1 研究基础第45页
  1.5.2 研究意图第45-46页
  1.5.3 研究范围第46页
  1.5.4 研究内容第46页
  1.5.5 研究方法第46-47页
  1.5.6 本文研究动机与特色第47-49页
2 云南德宏第49-64页
 2.1 地理历史第50-56页
  2.1.1 地理第50页
  2.1.2 历史第50-52页
  2.1.3 社会第52-54页
  2.1.4 民族第54-55页
  2.1.5 宗教第55-56页
 2.2 傣族社会文化第56-58页
  2.2.1 生活习俗第56-57页
  2.2.2 文学艺术第57-58页
 2.3 原始文化第58-64页
  2.3.1 巫术第58-60页
  2.3.2 自然崇拜第60-61页
  2.3.3 祖先崇拜第61-62页
  2.3.4 原始文化概述第62-64页
3.南传佛教入滇第64-76页
 3.1 上座部佛教南传第64-69页
  3.1.1 上座部佛教进入东南亚地区第65-66页
  3.1.2 南传佛教进入中国傣族地区的几种认识第66-67页
  3.1.3 南传佛教进入德宏第67-69页
 3.2 德宏傣族信奉佛教第69-76页
  3.2.1 统治者迎佛第69-71页
  3.2.2 封建领主与佛教第71-74页
  3.2.3 南传佛教与傣族传统文化的碰撞第74-76页
4 傣族南传佛教第76-89页
 4.1 德宏南传上座部佛教第77-85页
  4.1.1 傣族佛教情况第77-81页
  4.1.2 德宏上座部佛教教派第81-83页
  4.1.3 南传佛教管理第83页
  4.1.4 南传上座部佛教现状第83-85页
 4.2 南传佛教寺院经济第85-89页
  4.2.1 德宏上座部佛教寺院经济第85-86页
  4.2.2 云南上座部佛教经济第86-89页
5 傣族社会习俗第89-128页
 5.1 半僧半俗的社会第90-106页
  5.1.1 僧侣晋升第93-98页
  5.1.2 居士晋升第98-102页
  5.1.3 “来浩”——沙弥尼第102-106页
 5.2 傣族社会生活第106-114页
  5.2.1 德宏傣族佛教人生第107-110页
  5.2.2 出生第110-111页
  5.2.3 傣族取名第111-112页
  5.2.4 傣族奘房教育第112-114页
 5.3 献坟不如献佛第114-116页
 5.4 葬礼仪式第116-121页
  5.4.1 信众葬仪第117-119页
  5.4.2 僧侣葬仪第119-120页
  5.4.3 抄献经书第120-121页
 5.5 佛教信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第121-128页
  5.5.1 上座部佛教不忘“关照”社会生产第122-123页
  5.5.2 上座部佛教信仰是廉价“消费”第123-125页
  5.5.3 上座部佛教促进傣族对外交往的发展第125-128页
6 傣族节庆礼仪第128-152页
 6.1 节日仪式的研究第128-130页
  6.1.1 西方对“声日、仪式”的研究第128页
  6.1.2 节日仪式情况第128-129页
  6.1.3 傣族节庆第129-130页
 6.2 傣族节庆概况第130-138页
  6.2.1 傣族佛事概述第130-132页
  6.2.2 傣族节日情况例举第132-138页
 6.3 云南傣族节庆仪式第138-146页
  6.3.1 傣族节日综述第138-140页
  6.3.2 傣族节庆仪式分析第140-145页
  6.3.3 傣族节庆礼仪的变迁第145-146页
 6.4 傣族节庆礼仪与佛教信仰关系研究第146-152页
  6.4.1 从“祭奄”、“赶花街”和“泼水节”中分析研究第146-149页
  6.4.2 节日礼仪的社会功能第149-152页
7 傣族道德、法律第152-191页
 7.1 傣族伦理道德思想的形成概述第154-158页
  7.1.1 原始文化中的各种禁忌成为了傣族法律道德的雏形第154-155页
  7.1.2 理性的佛教思想促使傣族封建伦理道德趋于文明化第155-158页
 7.2 原始佛教中集体、道德、伦理思想第158-168页
  7.2.1 教导所需要的思想内容第159-162页
  7.2.2 教导之法第162-165页
  7.2.3 教的互动关系第165-168页
 7.3 佛教中近似世俗“法律”的思想第168-178页
  7.3.1 原始佛教的“梵罚”第168-174页
  7.3.2 原始佛教“梵罚”思想分析第174-178页
 7.4 傣族封建法律思想与上座部佛教的关系第178-191页
  7.4.1 傣族封建法律融合上座部佛教的若干思想第179-187页
  7.4.2 傣族封建法律的文明化程度高第187-191页
8.傣族文字、文学第191-210页
 8.1 傣族文字第191-193页
  8.1.1 佛教传播者为傣族设计和创造了文字第191-192页
  8.1.2 傣文字的创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明第192-193页
 8.2 佛教传入后的傣族文学第193-206页
  8.2.1 《召树屯》的故事源于佛经《班雅萨》第195-196页
  8.2.2 《维森达腊本生》原为佛经故事第196页
  8.2.3 源于佛经故事的《宾吉宾列》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折射第196-197页
  8.2.4 《大隧道本生》成为傣族“智者故事集”第197-198页
  8.2.5 傣族的《兰嘎西贺》原为印度的《罗摩衍那》第198-200页
  8.2.6 蕴涵丰富“哲学、历法”等科学知识的《巴塔麻嘎捧尚罗》第200-204页
  8.2.7 《阿銮故事》是佛教“轮回”的缩影第204-206页
 8.3 傣族文学与佛教的关系第206-210页
9.傣族审美艺术第210-227页
 9.1 德宏上座部佛教的相关艺术第211-218页
  9.1.1 上座部佛教造像艺术第211-213页
  9.1.2 佛寺陈设布置艺术第213-214页
  9.1.3 佛教经画艺术第214-216页
  9.1.4 传说中的佛迹第216-218页
 9.2 小乘佛教寺塔建筑第218-220页
 9.3 傣族佛寺壁画中的文身第220-224页
  9.3.1 傣族佛寺壁画中文身的表现手法及其目的第221页
  9.3.2 文身传统的起源及其社会意义第221-224页
  9.3.3 文身文化的社会意义第224页
 9.4 傣族审美艺术离不开佛教第224-227页
10.傣族科技文化第227-238页
 10.1 傣族医药第227-232页
  10.1.1 古印度哲学催熟傣医第227-231页
  10.1.2 科学的傣医第231-232页
 10.2 傣族天文历法第232-238页
  10.2.1 印度天文历法第234-236页
  10.2.2 科学的傣族天文历法第236-238页
11.结语第238-248页
 11.1 小乘佛教“化傣族”第239-240页
 11.2 小乘佛教“傣族化”第240-243页
  11.2.1 自我调适的佛法与王法取得一致第240-241页
  11.2.2 德宏小乘佛教经历“本地化”的过程第241-242页
  11.2.3 小乘佛教的发展得益于德宏地区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第242-243页
  11.2.4 德宏小乘佛教为“南亚化”和“中原化”的综合体第243页
 11.3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文明第243-248页
  11.3.1 佛教文化促进了傣族社会的进步第244-245页
  11.3.2 南传佛教加强了傣族与外界的联系第245页
  11.3.3 傣族佛教的社会意义第245-246页
  11.3.4 “贝叶文化”与“傣族文明”第246-248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48-257页
在读期间成果简介第257-259页
后记第259页

论文共2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色电子柱量仪的研制
下一篇:佛学与企业管理--以缘起法为主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