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7页 |
| ·海子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 第11-13页 |
| ·地理位置和范围 | 第11页 |
| ·区位分析 | 第11-13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7页 |
| ·旅游地学研究对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意义 | 第13-14页 |
| ·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地学资源具有极高科考和保护开发价值 | 第14-15页 |
| ·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性开发研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 第15-16页 |
| ·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性开发可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 第16-17页 |
| ·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 ·对旅游地学的研究 | 第17-20页 |
| ·对自然保护区保护性开发的研究 | 第20-22页 |
| ·对研究区地质及其他方面的研究 | 第22-24页 |
| ·研究过程 | 第24页 |
|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 ·研究特色及创新 | 第25-27页 |
| 第2章 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地理环境 | 第27-40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7-31页 |
| ·地质构造 | 第27-28页 |
| ·地层 | 第28-30页 |
| ·岩石 | 第30-31页 |
| ·自然地理环境 | 第31-38页 |
| ·地貌特征 | 第31-32页 |
| ·气候特征 | 第32-34页 |
| ·水文特征 | 第34页 |
| ·土壤特征 | 第34页 |
| ·生物多样性 | 第34-38页 |
| ·人文地理环境 | 第38-40页 |
| ·人文风情 | 第38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8-40页 |
| 第3章 海子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地学资源成景及评价 | 第40-59页 |
| ·旅游地学资源概述 | 第40-41页 |
| ·旅游地学资源的内涵 | 第40页 |
| ·旅游地学资源的成景机理 | 第40-41页 |
| ·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的地质成景分析 | 第41-50页 |
| ·稻城古冰帽遗迹 | 第41-44页 |
| ·格聂群峰冰川遗迹 | 第44-46页 |
| ·与邻近地区冰川对比 | 第46-50页 |
| ·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成景分析 | 第50-52页 |
| ·湿地生态景观 | 第50页 |
| ·草地生态景观 | 第50-51页 |
| ·灌丛生态景观 | 第51页 |
| ·森林生态景观 | 第51页 |
| ·流石滩生态景观 | 第51页 |
| ·动物生态景观 | 第51-52页 |
| ·海子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地学资源的评价 | 第52-59页 |
| ·类型 | 第52-53页 |
| ·其他旅游资源 | 第53-54页 |
| ·评价 | 第54-58页 |
| ·区域旅游资源比较 | 第58-59页 |
| 第4章 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的地质遗迹景观分析 | 第59-74页 |
| ·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景观分类 | 第59-60页 |
| ·稻城古冰帽遗迹景观 | 第60-70页 |
| ·稻城古冰帽遗迹景观的分区 | 第60-62页 |
| ·稻城古冰帽遗迹景观类型 | 第62页 |
| ·冰川侵蚀地貌 | 第62-64页 |
| ·冰川堆碛地貌 | 第64-68页 |
| ·与同类景观的比较 | 第68-70页 |
| ·其他地质遗迹景观 | 第70-71页 |
| ·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景观的评价 | 第71-74页 |
| ·定量评价 | 第71-73页 |
| ·定性评价 | 第73-74页 |
| 第5章 海子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性开发基础研究 | 第74-86页 |
|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第74-78页 |
| ·发展概况 | 第74-75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75-78页 |
| ·自然保护区保护性开发的必要性 | 第78-80页 |
| ·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 | 第78页 |
| ·国际发展趋势 | 第78-79页 |
| ·中国国情需要 | 第79页 |
| ·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保护性开发的重要途径 | 第79-80页 |
| ·自然保护区保护性开发的经验借鉴 | 第80-84页 |
| ·国内经验借鉴 | 第80-82页 |
| ·国外经验借鉴 | 第82-84页 |
| ·自然保护区保护性开发的模式 | 第84-86页 |
| 第6章 海子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性开发实例研究 | 第86-113页 |
| ·保护系统工程 | 第86-93页 |
|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 第86-90页 |
| ·地质遗迹保护工程 | 第90-91页 |
| ·人文生态保护工程 | 第91-92页 |
| ·环境监测工程 | 第92-93页 |
| ·开发系统工程 | 第93-103页 |
| ·科学规划工程 | 第93-96页 |
| ·产品开发工程 | 第96-98页 |
| ·市场开拓工程 | 第98-101页 |
| ·设施建设工程 | 第101-103页 |
| ·管理系统工程 | 第103-108页 |
| ·能力建设工程 | 第103-104页 |
| ·社区共管工程 | 第104-105页 |
| ·环境教育工程 | 第105-107页 |
| ·管理创新工程 | 第107-108页 |
| ·人为因素分析 | 第108-113页 |
| ·“1+X”主体模式 | 第108-111页 |
| ·在研究区的应用 | 第111-113页 |
| 结论 | 第113-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123页 |
| 附录A 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景观图 | 第123-124页 |
| 附录B 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景观图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