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0页 |
·碳循环 | 第16-20页 |
·大气碳库 | 第17-18页 |
·海洋碳库 | 第18页 |
·陆地生态系统碳库 | 第18-20页 |
·土壤固碳 | 第20-22页 |
·土壤固碳的意义 | 第20-21页 |
·增加农田土壤固碳的技术选择 | 第21-22页 |
·稻田土壤固碳优势 | 第22-25页 |
·土壤有机碳的物理保护机制 | 第25-27页 |
·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碳循环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稳定性碳同位素比率 | 第27-28页 |
·自然丰度技术 | 第28-29页 |
·标记技术 | 第29页 |
·Meta分析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40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40-4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40-41页 |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一熟制单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特征 | 第44-56页 |
·引言 | 第44-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5-46页 |
·土壤样品采集 | 第46页 |
·土壤有机碳物理分组 | 第46页 |
·样品分析 | 第46-47页 |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单季稻区土壤碳氮总体特征 | 第47-48页 |
·土壤总有机碳和总氮 | 第48页 |
·各组分自身碳的浓度 | 第48-49页 |
·各碳组分在土壤中的浓度 | 第49-50页 |
·各组分C/N | 第50页 |
·各组分δ~(13)C和MRT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第四章 两熟制水旱轮作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特征 | 第56-68页 |
·引言 | 第56-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样地概况 | 第57页 |
·土样采集 | 第57-58页 |
·土壤团聚体分组 | 第58页 |
·土壤有机碳分组 | 第58-59页 |
·样品测定 | 第59页 |
·数据分析 | 第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江苏水旱轮作区土壤碳氮总体特征 | 第59-60页 |
·土壤有机碳 | 第60页 |
·土壤团聚体分布 | 第60-61页 |
·团聚体碳的浓度 | 第61-62页 |
·土壤有机碳组分 | 第62-63页 |
·讨论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第五章 两熟制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特征 | 第68-80页 |
·引言 | 第68-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69-70页 |
·土样采集 | 第70页 |
·土壤团聚体分组 | 第70页 |
·土壤有机碳分组 | 第70页 |
·有机碳测定与数据分析 | 第70-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5页 |
·江西双季稻区土壤碳氮总体特征 | 第71页 |
·总有机碳和总氮 | 第71-72页 |
·土壤团聚体分布 | 第72-73页 |
·团聚体碳的浓度及分布 | 第73-74页 |
·有机碳组分的变化 | 第74-75页 |
·讨论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第六章 长期不同施肥对稻田土壤碳组分的影响及合理施肥措施 | 第80-94页 |
·引言 | 第80-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试验地概况及取样 | 第81-82页 |
·土壤团聚体分组 | 第82页 |
·土壤有机碳分组 | 第82页 |
·样品测定 | 第82-83页 |
·数据分析 | 第8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3-87页 |
·作物产量差异 | 第83页 |
·土壤有机碳和总氮 | 第83-84页 |
·土壤团聚体分布 | 第84-85页 |
·团聚体碳的浓度和分布 | 第85-86页 |
·土壤有机碳组分 | 第86-87页 |
·讨论 | 第87-89页 |
·稻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 第87-88页 |
·团聚体分布及团聚体有关的碳 | 第88页 |
·土壤有机碳组分 | 第88-89页 |
·结论 | 第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第七章 稻作模式及其年限对我国稻田土壤固碳的影响:Meta分析 | 第94-120页 |
·引言 | 第94-9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5-98页 |
·数据收集 | 第95-97页 |
·Meta分析 | 第97-9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1页 |
·作物产量差异 | 第98页 |
·不同水稻种植模式下稻田土壤固碳 | 第98-99页 |
·稻作年限对稻田土壤固碳的影响 | 第99-101页 |
·土壤有机碳变化与其初始值的关系 | 第101页 |
·讨论 | 第101-103页 |
·土壤固碳在不同稻作模式中的表现 | 第101-102页 |
·稻田土壤的碳饱和 | 第102-103页 |
·结论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附件1:meta分析所包含的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附件2:各试验站点的详细信息 | 第111-113页 |
·附件3:各站点的土壤有机碳含量 | 第113-120页 |
第八章 全文小结 | 第120-128页 |
·全文讨论 | 第120-123页 |
·土壤有机碳组分在不同稻作模式中的响应 | 第120页 |
·不同稻作模式的土壤固碳效应差异 | 第120-121页 |
·不同施肥措施对稻田土壤固碳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稻作年限对土壤固碳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全文主要结论 | 第123-124页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24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