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房地产经济论文

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导论第14-24页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4-15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三、可能的创新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第19-20页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第20-24页
第一章 住房分类供应的基本原理第24-48页
 第一节 住房问题与政府干预第24-28页
  一、住房问题的表象第24-26页
  二、住房问题的原因和实质第26-27页
  三、政府的干预第27-28页
 第二节 住房分类供应的内涵第28-36页
  一、住房分类供应的概念第28页
  二、住房分类供应的划分依据第28-31页
  三、住房分类供应的基本措施第31-36页
 第三节 住房分类供应的理论依据第36-42页
  一、住房的双重特性理论第36-37页
  二、住房社会保障理论第37-39页
  三、福利国家理论第39-40页
  四、住房公平分配理论第40-41页
  五、住房市场“过滤”理论第41-42页
 第四节 住房分类供应的现实基础第42-48页
  一、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需要第42-43页
  二、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需要第43-45页
  三、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第45-46页
  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第46-48页
第二章 国际住房分类供应制度比较分析第48-77页
 第一节 发达国家或地区住房政策的演进和分类第48-53页
  一、发达国家或地区住房政策的演进第48-50页
  二、发达国家或地区住房政策的分类第50-53页
 第二节 美国的住房分类供应政策第53-57页
  一、美国住房分类供应政策的内容第53-55页
  二、美国住房分类供应政策的特点第55-57页
 第三节 日本的住房分类供应政策第57-62页
  一、日本的住房分类供应政策的内容第58-60页
  二、日本住房分类供应政策的特点第60-62页
 第四节 新加坡的住房分类供应政策第62-67页
  一、新加坡住房分类供应体系的内容第63-66页
  二、新加坡住房分类供应体系的特点第66-67页
 第五节 香港的住房分类供应政策第67-72页
  一、香港住房分类供应政策的内容第67-70页
  二、香港住房分类供应政策的特点第70-72页
 第六节 发达国家或地区住房分类供应政策的启示第72-77页
  一、住房发展阶段影响住房政策的选择第72-74页
  二、以市场为基础的有限干预政策第74页
  三、住房供应层次性和手段多元化第74-75页
  四、完善的收入监管和信用评级制度第75页
  五、住房政策有法可依第75-76页
  六、实施机构体系健全第76-77页
第三章 我国城镇住房供应体制的实证分析第77-105页
 第一节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演进第77-82页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住房制度(1978 年以前)第77-79页
  二、住房制度改革初步实施阶段(1978-1990 年)第79-80页
  三、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阶段(1991-1997 年)第80-81页
  四、住房制度改革深化发展阶段(1998-至今)第81-82页
 第二节 我国城镇住房供应体制的现状第82-87页
  一、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第82-83页
  二、住房市场机制初步确立第83-85页
  三、住房保障体系初具规模第85页
  四、住房市场监管手段逐步建立第85-87页
 第三节 我国城镇住房供应体制存在的问题第87-92页
  一、房地产业功能错位第87-88页
  二、住房市场化、私有化过度第88-89页
  三、住房分类供给体系建设不力第89-91页
  四、住房保障法律体系不完善第91-92页
 第四节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阶段性进展第92-105页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进展第92-96页
  二、经济适用房制度的进展第96-100页
  三、廉租房制度的进展第100-105页
第四章 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体制的规范分析第105-134页
 第一节 住房分类供应制度的设计原则第105-108页
  一、坚持住房供应的市场导向第105-106页
  二、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需求第106-107页
  三、总体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第107-108页
  四、分阶段的渐进式改革路径第108页
 第二节 住房分类供应体系第108-119页
  一、以人为本的“三层次”供应框架第109-110页
  二、收入层次的划分第110-113页
  三、高收入居民的住房供应第113-114页
  四、中等收入居民的住房供应第114-116页
  五、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供应第116-119页
 第三节 住房分类供应的保障机制第119-124页
  一、建立健全住房保障管理机构第119-120页
  二、以预算为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方式第120-121页
  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拓宽房源渠道第121-122页
  四、建立严格的管理运行制度第122-124页
  五、住房保障亟须纳入法制化管理第124页
 第四节 住房分类监管与调控机制第124-134页
  一、土地监管与调控第125-128页
  二、财税监管与调控第128-131页
  三、金融监管与调控第131-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37页
后记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IS我国农田土壤磷素管理及磷肥需求预测研究
下一篇:京西北卫星热红外数据与实测地表温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