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磷肥生产和消费 | 第13-15页 |
·磷肥生产 | 第13页 |
·磷肥消费 | 第13-14页 |
·磷肥需求预测 | 第14-15页 |
·磷素的固定转化 | 第15-16页 |
·磷的固定 | 第15-16页 |
·磷的释放 | 第16页 |
·施肥对磷库的影响 | 第16-18页 |
·施肥对土壤磷素含量的影响 | 第16-17页 |
·施肥对土壤磷素形态的影响 | 第17-18页 |
·区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 | 第18-19页 |
·区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的现状及应用 | 第19-23页 |
·P 指数 | 第19-20页 |
·养分平衡 | 第20-21页 |
·区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的应用研究 | 第21-23页 |
·我国区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研究 | 第23-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我国县域磷素平衡时空分布特征 | 第24页 |
·我国典型土壤磷素平衡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区域磷素平衡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 第25页 |
·我国土壤磷素消长现状及驱动因子分析 | 第25页 |
·磷素消长与磷素平衡模型的构建与磷肥预测 | 第25-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6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7-30页 |
·全国典型土壤 | 第27-28页 |
·黄淮海平原 | 第28-30页 |
·采样、分析项目与方法 | 第30-32页 |
·采样方法 | 第30-31页 |
·调查测定内容和方法 | 第31-32页 |
·磷平衡计算方法 | 第32页 |
·分县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第32页 |
·技术图件与数据处理 | 第32-36页 |
·基本图件 | 第32页 |
·GIS 平台 | 第32-33页 |
·数据处理及其主要软件平台 | 第33-36页 |
第三章 中国县域磷养分平衡时空分布特征 | 第36-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基础数据 | 第36页 |
·磷平衡的计算方法 | 第36-37页 |
·县级尺度区域表示方法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我国磷肥施用的历史演变 | 第37-38页 |
·我国单位面积磷投入的时空变化 | 第38-41页 |
·磷平衡的时空变异 | 第41页 |
·单位面积磷平衡的时空变异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5页 |
第四章 我国典型土壤磷素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基础数据 | 第45页 |
·磷平衡的计算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不同区域农田磷投入量分布特征 | 第46-47页 |
·不同地区典型土壤农田磷素养分收支平衡分布特征 | 第47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我国区域土壤磷素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黄淮海为例 | 第53-64页 |
·黄淮海平原磷素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 第53-56页 |
·黄淮海地区磷素投入的时空变异 | 第53-54页 |
·黄淮海地区单位面积磷投入时空变异 | 第54-55页 |
·黄淮海地区磷平衡 | 第55页 |
·黄淮海地区单位面积磷平衡 | 第55-56页 |
·黄淮海地区农田土壤磷素平衡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62页 |
·磷肥使用量与磷素平衡 | 第56-57页 |
·当地经济因素 | 第57-58页 |
·种植结构 | 第58-59页 |
·土壤类型 | 第59-61页 |
·土壤pH | 第61页 |
·气象条件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第六章 我国土壤磷素消长现状及驱动因子分析 | 第64-81页 |
·土壤磷素消长现状 | 第64-71页 |
·典型土壤磷素养分变化现状 | 第64-66页 |
·黄淮海平原磷素养分变化现状 | 第66-71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80页 |
·pH 值 | 第71-74页 |
·土壤类型 | 第74-75页 |
·气象条件 | 第75-76页 |
·施肥情况 | 第76-79页 |
·肥力状况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第七章 土壤磷素消长与平衡的模型构建及磷肥需求预测 | 第81-87页 |
·模型构建理论依据 | 第81-82页 |
·有效磷消长与磷素平衡模型的构建 | 第82-85页 |
·磷肥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预测的对照 | 第85页 |
·讨论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7-91页 |
·主要结论 | 第87-89页 |
·问题讨论 | 第89-90页 |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作者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