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输出产业化研究的现状 | 第11-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外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产业化研究的现状 | 第14页 |
| ·研究评价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案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特色 | 第15-16页 |
| 第2章 三峡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形成原因 | 第16-22页 |
|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形成原因 | 第16-18页 |
| ·二元制度因素 | 第16页 |
| ·要素贡献因素 | 第16-17页 |
| ·产品贡献因素 | 第17页 |
| ·交易贡献因素 | 第17-18页 |
| ·外汇贡献因素 | 第18页 |
| ·三峡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形成原因 | 第18-22页 |
| ·人多地少,生态脆弱,约束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18页 |
| ·农业投资的减少,弱化了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 第18-20页 |
| ·三峡工程长期投资决策 | 第20页 |
| ·交通不便,农民思想观念守旧,不愿意走出去 | 第20-21页 |
| ·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 第21页 |
| ·耕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加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形成 | 第21-22页 |
| 第3章 三峡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的必要性分析 | 第22-29页 |
| ·三峡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的基本情况 | 第22-25页 |
| ·就业分布情况 | 第22-23页 |
| ·转移劳动力的组织方式由无序向有序转变 | 第23页 |
| ·转移劳动力的期限 | 第23-24页 |
| ·从事的工种和劳动力文化结构变化 | 第24-25页 |
| ·三峡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25-26页 |
| ·促进三峡库区劳务经济较大规模发展 | 第25页 |
| ·缓解了人地矛盾,对农业产业化有极大推动 | 第25页 |
| ·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提升发展力将不断增强库区产业支撑 | 第25-26页 |
| ·三峡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26-29页 |
| 第4章 三峡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产业化 | 第29-34页 |
| ·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产业化的内涵 | 第29页 |
| ·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产业化基本内容 | 第29-30页 |
| ·就业指导 | 第29页 |
| ·职业介绍 | 第29-30页 |
| ·职业培训 | 第30页 |
| ·信息咨询 | 第30页 |
| ·劳动事务代理 | 第30页 |
| ·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转移产业化的优势 | 第30-32页 |
| ·专业化生产:变“散兵游勇”为“集团军” | 第31页 |
| ·企业化运作:龙头+基地+市场 | 第31-32页 |
| ·一体化服务:确保劳务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32页 |
| ·品牌化定位:体现优质服务 | 第32页 |
| ·三峡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产业化的基础条件 | 第32-34页 |
| ·政府积极宣传发动,搭建良好工作平台 | 第32-33页 |
| ·创新培训机制,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 第33页 |
| ·打造品牌输出,鼓励返乡创业,双向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产业化 | 第33-34页 |
| 第5章 三峡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产业化面临的问题 | 第34-38页 |
| ·克服制度缺陷问题 | 第34-35页 |
| ·隔离城乡的户籍制度 | 第34页 |
| ·缺乏流动性的土地产权制度 | 第34-35页 |
| ·劳动者素质提高问题 | 第35页 |
| ·培训机制建立问题 | 第35-36页 |
| ·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 第36页 |
| ·中介机构服务问题 | 第36页 |
| ·政府作用推进问题 | 第36-37页 |
| ·服务体系健全问题 | 第37页 |
|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 | 第37-38页 |
| 第6章 对策 | 第38-46页 |
| ·基本原则 | 第38页 |
| ·集约化 | 第38页 |
| ·规模化 | 第38页 |
| ·品牌化 | 第38页 |
| ·可借鉴的经验 | 第38-40页 |
| ·周口模式──摘棉摘出的政府组织模式 | 第38-39页 |
| ·凤阳模式──回访制度协调好劳务输出的后期工作 | 第39页 |
| ·林口模式──劳务输出“加减法” | 第39页 |
| ·靖远模式──劳务输出一体化 | 第39-40页 |
| ·对策建议 | 第40-46页 |
| ·加强政府组织服务工作,提供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输出产业化的条件 | 第40-41页 |
|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 | 第41-42页 |
| ·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转移农业劳动力重要渠道的功能 | 第42-43页 |
| ·加速城镇化进程,从根本上推动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产业化 | 第43-44页 |
| ·消除城乡二元壁垒,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输出产业化提供重要保障 | 第44页 |
| ·夯实劳动力素质,提高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项目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