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第一章 “于丹现象”若干角度分析 | 第9-12页 |
| 一、从社会学角度看 | 第9页 |
| 二、从电视传播学角度看 | 第9-10页 |
| 三、从伦理学的角度看 | 第10-11页 |
| 四、从现代性角度看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于丹现象”产生的背景阅读 | 第12-19页 |
| 一、 传统文化自身价值 | 第12-13页 |
| 二、民众的强烈诉求 | 第13-15页 |
| 三、主流意识的推动作用 | 第15-16页 |
| 四、所引发的众多争议 | 第16-19页 |
| 第三章 于丹的态度和看法 | 第19-38页 |
| 一、于丹对孔子及《论语》的看法 | 第19-22页 |
| 二、于丹对其讲座及《于丹〈论语〉心得》的看法 | 第22-25页 |
| 三、于丹对别人的评价的看法 | 第25-28页 |
| 四、于丹答网友问 | 第28-30页 |
| 五、于丹答媒体问 | 第30-38页 |
| 第四章 众多专家、学者、网友的看法 | 第38-45页 |
| 一、众多专家、学者、网友中拥护者的看法 | 第38-39页 |
| 二、专家、学者对于丹解读的主要批评 | 第39-45页 |
| 第五章 “于丹现象”所引发的思考 | 第45-60页 |
| 一、“于丹现象”的争论反映了文化忧虑背后的文化觉醒 | 第45-47页 |
| 二、“于丹现象”是人类现代性的胜利 | 第47-49页 |
| 三、“于丹现象”揭示出我们应该用理性态度构筑人文精神 | 第49-53页 |
| 四、“于丹现象”是现代传媒的成功 | 第53-55页 |
| 五、“于丹现象”的现代性意义 | 第55-60页 |
| 结语 | 第60-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