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蕈状芽孢杆菌34KD纤溶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前言 | 第9-19页 |
·血栓性疾病及治疗方式 | 第9页 |
·纤溶酶的来源及国内外微生物产纤溶酶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纤溶酶的来源 | 第9-10页 |
·β-溶血链球菌 | 第10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0页 |
·链霉菌 | 第10-11页 |
·枯草芽孢杆菌 | 第11页 |
·根霉 | 第11页 |
·海洋假单胞菌 | 第11-12页 |
·纤溶酶克隆表达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原核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 第12-14页 |
·枯草杆菌表达系统 | 第14-16页 |
·链霉菌表达系统 | 第16-17页 |
·蓝藻基因表达系统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1页 |
·试验材料 | 第19-21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19页 |
·培养基 | 第19页 |
·试剂 | 第19-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31页 |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DNA的纯度检测 | 第22页 |
·琼脂糖电泳的检测 | 第22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22页 |
·纤溶酶基因的PCR扩增及纯化 | 第22-24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24页 |
·载体与PCR产物的酶切 | 第24页 |
·酶切产物的纯化 | 第24-25页 |
·载体与目的片段的连接 | 第25-26页 |
·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DH5α | 第26页 |
·重组克隆的筛选 | 第26页 |
·重组克隆测序 | 第26页 |
·重组克隆序列的拼接、比对与分析 | 第26-27页 |
·重组克隆pGEX-BpFE的质粒提取 | 第27页 |
·BL21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 第27页 |
·目的蛋白的表达 | 第27页 |
·蛋白的提取 | 第27页 |
·表达产物的SDS-PAGE检测 | 第27-29页 |
·表达蛋白活性的检测 | 第29页 |
·诱导型载体的构建 | 第29-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4页 |
·假蕈状芽孢杆菌34kD纤溶酶基因的克隆 | 第31-37页 |
·假蕈状芽孢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31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31-34页 |
·纤溶酶基因BpFE的PCR扩增 | 第34页 |
·载体与基因的酶切纯化产物检测 | 第34-35页 |
·菌落阳性克隆的PCR筛选 | 第35-36页 |
·阳性克隆的双酶切检测 | 第36页 |
·测序分析 | 第36-37页 |
·细菌纤溶酶基因的大肠杆菌表达 | 第37-39页 |
·SDS-PAGE | 第37-38页 |
·酪蛋白平板与纤维蛋白板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分泌型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 | 第39-44页 |
·扩增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9-40页 |
·SacB基因启动子-信号序列的扩增与克隆 | 第40-41页 |
·PCR扩增产物的DNA序列分析 | 第41页 |
·诱导型表达和分泌载体pSK4的构建 | 第41-42页 |
·重组穿梭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鉴定 | 第42-43页 |
·微生物纤溶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 第43-44页 |
4 讨论 | 第44-47页 |
·微生物纤溶酶基因的引物设计 | 第44页 |
·表达载体的选择 | 第44-45页 |
·原核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45页 |
·酪蛋白平板和纤维蛋白板的比较 | 第45-46页 |
·枯草杆菌表达体系 | 第46-47页 |
5 结论与创新性 | 第47-48页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47页 |
·创新点 | 第47页 |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56页 |
作者简历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发表论文 | 第58-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