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区域空间结构的点—轴式分析方法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目录第1-11页
图名目录第11-15页
表名目录第15-19页
中文摘要第19-20页
ABSTRACT第20-2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2-29页
   ·研究背景第22-24页
   ·研究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第24-27页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界定第27-29页
第二章 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9-68页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涵义第29-30页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第30-35页
     ·节点及区位第31-32页
     ·线及网络第32-34页
     ·域面第34-35页
     ·区域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第35页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第35-47页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第35-36页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第36-40页
     ·空间扩散第40-47页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第47-55页
     ·中心地理论第47-49页
     ·增长极理论第49-51页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第51-53页
     ·圈层结构理论第53页
     ·核心——边缘理论第53-54页
     ·双核空间结构理论第54-55页
   ·可达性与区域空间结构第55-68页
     ·可达性及其相关概念第55-59页
     ·可达性的评价第59-64页
     ·可达性的实证研究第64-66页
     ·可达性与区域空间结构第66-68页
第三章 基于GIS技术的点—轴式空间分析方法第68-105页
   ·点—轴式空间分析方法的内涵第68页
   ·GIS技术第68-71页
     ·GIS的概念第68-70页
     ·GIS技术的基本功能第70-71页
     ·地理空间关系第71页
   ·基于GIS技术的点—轴式空间结构分析的技术路线第71-75页
     ·区域空间抽象第71-72页
     ·技术路线第72-73页
     ·基于网格法的空间单元划分第73-75页
   ·点—轴式空间结构分析模型及算法第75-90页
     ·基于交通路网的节点的时间可达性评价模型及最小种子算法第75-82页
     ·基于交通路网的节点的时间距离衰减扩散模型及网格快速分值填充算法第82-90页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节点的空间吸引范围模型第90页
   ·空间结构分析信息系统(SSAIS)的设计与实现第90-103页
     ·系统总体设计第90-95页
     ·系统功能结构第95-97页
     ·系统的开发结构第97页
     ·系统数据库设计第97-99页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第99-103页
   ·小结第103-105页
第四章 长江三角洲城镇节点空间结构分析第105-159页
   ·城镇节点的空间分布第105-114页
     ·城镇节点的离散度第105-108页
     ·城镇节点的几何居中性第108-111页
     ·城镇节点的分布轴线第111-114页
   ·城镇综合实力的评价第114-122页
     ·城镇综合实力评价方法的选择第114-115页
     ·长江三角洲16个地级及以上级别城市综合实力的评价第115-119页
     ·长江三角洲75个县、县级市及城市市区的综合实力评价第119-122页
   ·城镇节点的空间可达性第122-127页
     ·可达性评价指标的选择第122-123页
     ·长江三角洲16个地级及以上级别城市空间可达性的评价第123-125页
     ·长江三角洲76个县、县级市及城市市区空间可达性的评价第125-127页
   ·城镇节点的空间扩散第127-135页
     ·城镇节点无权重的空间扩散第127-129页
     ·城镇节点加权空间扩散第129-131页
     ·基于均质路网的城镇节点无权重的空间扩散第131-134页
     ·基于均质路网的城镇节点加权空间扩散第134-135页
   ·城镇节点的空间吸引范围第135-138页
     ·Voronoi图的概念第135-136页
     ·基于Voronoi图的城镇节点的空间吸引范围第136-138页
   ·小结第138-159页
第五章 长江三角洲点—轴式空间结构分析第159-214页
   ·城镇节点的轴向渐进式空间扩散第159-169页
     ·基于内河航道的城镇节点的空间扩散第159-162页
     ·基于铁路交通网的城镇节点的空间扩散第162-165页
     ·基于公路交通网的城镇节点的空间扩散第165-167页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城镇节点的空间扩散第167-169页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交通节点的轴向渐进式空间扩散第169-180页
     ·水运港口的空间扩散第169-175页
     ·机场的空间扩散第175-177页
     ·火车站的空间扩散第177-179页
     ·高速公路互通口的空间扩散第179-180页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城镇节点的区域可达性评价第180-198页
     ·区内可达性的评价结果第181-184页
     ·区外可达性的评价结果第184-187页
     ·区域可达性的评价结果第187-188页
     ·区域可达性的空间格局第188-193页
     ·城市节点的等时圈及一日交流圈分析第193-198页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城镇节点吸引范围的划分第198-206页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城市吸引范围的概念第199页
     ·长江三角洲城市等级的划分第199-200页
     ·一级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分第200页
     ·二级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分第200-203页
     ·三级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分第203-204页
     ·四级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分第204-205页
     ·城市吸引范围的等级体系第205-206页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交通节点吸引腹地的划分第206-211页
     ·水运港口的吸引腹地的划分第206-208页
     ·航空机场的吸引腹地的划分第208-211页
   ·小结第211-214页
第六章 长江三角洲点—轴式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与发展态势第214-270页
   ·长江三角洲陆路交通网的空间演化第214-225页
     ·陆路交通网的演化过程第214-223页
     ·陆路交通网络拓扑图的构建第223-224页
     ·陆路交通网演化的网络分析第224-225页
   ·城镇节点的轴向渐进式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与发展态势第225-229页
     ·基于不同时期的陆路交通网的城镇节点的空间扩散第225-227页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城镇节点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第227-229页
   ·交通节点的轴向渐进式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与发展态势第229-238页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水运港口的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第229-231页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航空机场的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第231-234页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火车站点的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第234-237页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高速公路互通口的空间扩散的演化过程及发展态势第237-238页
   ·城镇节点的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第238-253页
     ·区内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第238-246页
     ·区外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第246-251页
     ·区域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第251-252页
     ·城市节点的等时圈及一日交流圈的动态变化分析第252-253页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城镇节点吸引范围的空间演化第253-258页
     ·一级城市吸引范围的空间演化第256页
     ·二级城市吸引范围的空间演化第256-257页
     ·三级城市吸引范围的空间演化第257页
     ·四级城市吸引范围的空间演化第257-258页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水运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第258-263页
     ·一级水运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第260-261页
     ·二级水运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第261页
     ·三级水运港口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第261-263页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航空机场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第263-268页
     ·一级航空机场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第263页
     ·二级航空机场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第263-265页
     ·三级航空机场吸引腹地的空间演化第265-268页
   ·小结第268-27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270-277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270-274页
   ·可能的创新点第274-275页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275-277页
参考文献第277-284页
致谢第284-285页
附录第285页

论文共2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单调技术与过滤集技术在最优化和非光滑方程组中的应用
下一篇:我国大都市郊区新城社会空间研究--以南京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