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引言 | 第13-27页 |
一、后殖民批评中的文化霸权 | 第13-21页 |
二、综述国内外对后殖民中的文化霸权研究 | 第21-27页 |
第一章 文化霸权的起源和深化 | 第27-97页 |
第一节 文化霸权的缘起 | 第27-45页 |
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 | 第27-37页 |
二、法侬的后殖民批判理论 | 第37-40页 |
三、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 | 第40-45页 |
第二节 文化霸权的发展 | 第45-81页 |
一、福柯的权力话语 | 第45-66页 |
二、萨义德的东方学 | 第66-72页 |
三、斯皮瓦克的“属下能说话吗?” | 第72-77页 |
四、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 | 第77-81页 |
第三节 文化霸权理论的深化 | 第81-97页 |
一、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 | 第81-85页 |
二、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 第85-91页 |
三、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 第91-97页 |
第二章 文化霸权的特征 | 第97-129页 |
第一节 意识形态 | 第97-113页 |
一、意识形态概述 | 第97-104页 |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反思 | 第104-108页 |
三、萨义德文化批评视域中的意识形态 | 第108-113页 |
第二节 “他者”的双重结构 | 第113-118页 |
一、“他者”概念的哲学渊源 | 第114-115页 |
二、西方—非西方:主体的“他者”建构 | 第115-116页 |
三、中国—西方:他者的“他者”建构 | 第116-118页 |
第三节 知识分子 | 第118-123页 |
一、知识分子溯源 | 第118-120页 |
二、福柯的知识分子职守 | 第120-123页 |
第四节 文化认同 | 第123-129页 |
一、文化认同的根源 | 第123-125页 |
二、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的多重性 | 第125-129页 |
第三章 “他者形象”:文化霸权中的文学实践 | 第129-160页 |
第一节 印度文学中的文化霸权 | 第129-138页 |
一、印度英语文学 | 第129-131页 |
二、《印度之行》中的话语霸权 | 第131-135页 |
三、《副领事》中印度疯姑娘形象 | 第135-138页 |
第二节 西方文化霸权理论视野下的美国黑人文学 | 第138-150页 |
一、主流文化下的黑人文学 | 第138-141页 |
二、黑人文化边缘成因探讨 | 第141-144页 |
三、探讨黑人文化的出路 | 第144-150页 |
第三节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 | 第150-160页 |
一、中国形象的成因 | 第150-152页 |
二、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 第152-157页 |
三、中国形象的实质 | 第157-160页 |
第四章 中国如何应对西方文化霸权 | 第160-173页 |
第一节 文化殖民主义构成的威胁 | 第160-165页 |
第二节 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对策 | 第165-173页 |
结语 | 第173-18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0-18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86-187页 |
详细摘要 | 第187-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