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基体无公害化学镀铜配方及工艺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3页 |
·课题的确定 | 第11页 |
·研究的必要性、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必要性 | 第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本课题的创新 | 第12-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前言 | 第13页 |
·酸性电镀铜概况 | 第13-14页 |
·无公害化学镀铜的发展概况 | 第14-19页 |
·无公害化学镀铜的定义 | 第14页 |
·无公害化学镀铜的特点 | 第14页 |
·无公害化学镀铜的分类 | 第14-15页 |
·置换镀铜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还原镀铜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小结 | 第19-21页 |
第3章 无公害化学镀铜的除油除锈工艺 | 第21-26页 |
·除油除锈工艺的重要性 | 第21页 |
·镀层与基体间的作用力 | 第21-22页 |
·除油除锈工艺 | 第22-24页 |
·除油工艺 | 第22-23页 |
·酸洗工艺 | 第23-2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4章 化学抛光 | 第26-35页 |
·抛光的目的和种类 | 第26页 |
·化学抛光的优点及体系 | 第26页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6-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实验步骤 | 第27-28页 |
·优化试验方法 | 第28页 |
·抛光质量评价方法 | 第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无公害的过氧化氢体系 | 第28-31页 |
·传统的硝酸体系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第5章 置换法镀铜 | 第35-53页 |
·钢铁基件置换镀铜的机理 | 第35-36页 |
·钢铁基件置换镀铜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 第36-37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42页 |
·实验材料 | 第37-42页 |
·置换镀铜实验步骤 | 第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2页 |
·置换镀铜所用酸种类的选择和络合剂的比较结果 | 第42-43页 |
·置换镀铜最佳工艺配方的选择结果 | 第43-45页 |
·置换镀铜工艺配方各因素对沉积速率的影响规律 | 第45-48页 |
·添加剂浓度对镀层表面质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镀层结合力的检验结果 | 第49-51页 |
·镀液毒性分析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还原镀铜 | 第53-81页 |
·还原镀铜的前处理 | 第53-60页 |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还原镀铜工艺配方 | 第54-55页 |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55-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0页 |
·还原镀铜工艺 | 第60-80页 |
·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还原镀铜工艺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60-62页 |
·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还原镀铜工艺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69页 |
·以乙醛酸为还原剂的还原镀铜工艺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69-71页 |
·以乙醛酸为还原剂的还原镀铜工艺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1-77页 |
·结合力检验 | 第77-78页 |
·镀液毒性分析 | 第78-79页 |
·对上述两种还原剂工艺体系的评价 | 第79-80页 |
·还原镀后处理 | 第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7章 还原镀铜废液的处理和利用 | 第81-91页 |
·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还原镀铜工艺废液的处理 | 第81-87页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82-8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6-87页 |
·以乙醛酸为还原剂的还原镀铜工艺废液的处理 | 第87-90页 |
·废液成分分析及废液处理工艺探讨 | 第87-88页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88-8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第8章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8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发明的专利 | 第98页 |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