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天气预报论文--主要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预报论文

基于人体与环境热量平衡模型的中暑等级预报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热浪灾害频发第10-12页
   ·热浪影响人体健康的机理第12页
   ·热浪研究进展第12-14页
   ·本文所用资料及主要工作第14-17页
     ·资料第14-15页
     ·本文所做工作第15-17页
第二章 热平衡模型及生理等效温度的介绍第17-26页
   ·人体与环境的热生理过程第17-19页
     ·代谢产热第17-18页
     ·血管舒张过程第18页
     ·颤栗产热第18-19页
     ·出汗第19页
   ·人与环境之间热交换的物理过程第19-21页
     ·对流热交换第19页
     ·辐射热交换第19-20页
     ·“隐汗”蒸发热损失第20页
     ·呼吸热交换第20页
     ·汗液蒸发热损失第20-21页
   ·生理等效温度介绍第21-23页
   ·气象要素的参数化第23-26页
     ·平均辐射温度的参数化方案第23-24页
     ·平均辐射温度的测量第24-25页
     ·云量估算平均辐射温度第25-26页
第三章 热平衡模型的灵敏性试验及改进第26-36页
   ·灵敏性实验第26-29页
     ·温度和PET的关系第26-27页
     ·平均辐射温度和PET的关系第27-28页
     ·风速和PET的关系第28页
     ·相对湿度和PET的关系第28-29页
   ·热平衡模式改进及验证第29-36页
第四章 主要省会城市体感温度分布特征第36-47页
   ·模式及资料第36页
   ·PET的时间序列第36-39页
   ·极端天气的时间序列第39-40页
   ·极端热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率第40-42页
   ·持续两天及以上极端热日地理分布特征第42-44页
   ·持续三天及以上极端热日地理分布特征第44-47页
第五章 热平衡中暑等级预报第47-59页
   ·中暑等级划分第47页
   ·上海中暑实况分布第47-50页
   ·基于热平衡模型的中暑等级预报方法第50-52页
   ·炎热指数中暑等级预报第52-53页
   ·两种方法的比较第53-56页
   ·典型热浪年的中暑第56-59页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特色第59-61页
   ·主要结论第59-60页
   ·研究特色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黄酮类化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下一篇:成教生压力源、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