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 第9-10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2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2.低碳旅游素养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13-24页 |
2.1 低碳旅游 | 第13-17页 |
2.1.1 国外低碳旅游研究 | 第13-15页 |
2.1.2 国内低碳旅游研究 | 第15-17页 |
2.2 低碳旅游素养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17-21页 |
2.2.1 低碳旅游素养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2.2 低碳旅游素养维度与测量 | 第18-21页 |
2.3 现有研究总结 | 第21页 |
2.4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3.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 第24-29页 |
3.1 低碳旅游素养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开发 | 第24-26页 |
3.1.1 低碳旅游素养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 第24-26页 |
3.1.2 低碳旅游素养调查问卷设计 | 第26页 |
3.2 调查实施 | 第26-29页 |
3.2.1 调查样本的选择 | 第26-27页 |
3.2.2 调查地点 | 第27页 |
3.2.3 预调查 | 第27页 |
3.2.4 正式调查 | 第27-28页 |
3.2.5 问卷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4.低碳旅游素养实证分析 | 第29-65页 |
4.1 调查样本情况 | 第29-31页 |
4.1.1 调查样本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描述性分析 | 第29-30页 |
4.1.2 调查样本的旅游特征描述分析 | 第30-31页 |
4.2 低碳旅游素养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31-36页 |
4.2.1 项目分析 | 第31-33页 |
4.2.2 信度分析 | 第33-34页 |
4.2.3 效度分析 | 第34-36页 |
4.2.3.1 内容效度分析 | 第34-35页 |
4.2.3.2 结构效度分析 | 第35-36页 |
4.3 低碳旅游素养维度分析 | 第36-55页 |
4.3.1 低碳旅游素养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36-39页 |
4.3.2 低碳旅游素养维度分析 | 第39-43页 |
4.3.3 低碳旅游素养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43-54页 |
4.3.3.1 低碳旅游素养一阶模型检验与评价 | 第43-47页 |
4.3.3.2 低碳旅游素养一阶模型的修正与评价 | 第47-51页 |
4.3.3.3 低碳旅游素养二阶模型构建与评价 | 第51-54页 |
4.3.4 低碳旅游素养维度之间及维度与总体之间关系 | 第54-55页 |
4.4 大学生低碳旅游素养差异分析 | 第55-65页 |
4.4.1 大学生低碳旅游素养在个体特征上的差异分析 | 第55-61页 |
4.4.1.1 性别差异 | 第55-56页 |
4.4.1.2 学校差异 | 第56-57页 |
4.4.1.3 年级差异 | 第57-59页 |
4.4.1.4 学科差异 | 第59-61页 |
4.4.2 大学生低碳旅游素养在家庭状况上的差异分析 | 第61-65页 |
4.4.2.1 家庭居住地 | 第61-63页 |
4.4.2.2 父母最高学历差异 | 第63页 |
4.4.2.3 月生活费水平 | 第63-65页 |
5.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5-69页 |
5.1 低碳旅游素养研究结论总结 | 第65-67页 |
5.2 研究创新点 | 第67页 |
5.3 启示 | 第67-68页 |
5.4 低碳旅游素养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附录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