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35页 |
·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简述 | 第11-12页 |
·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特点 | 第11页 |
·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 | 第11-12页 |
·微生物自固定化技术——颗粒污泥 | 第12-14页 |
·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 | 第12-13页 |
·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 第13-14页 |
·颗粒污泥的基本特征和优点 | 第14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理化性质 | 第14-18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构成 | 第14-15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物理性质 | 第15页 |
·对氮、磷、COD的去除 | 第15-18页 |
·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的影响因素 | 第18-26页 |
·反应器和水流形式 | 第18-19页 |
·进水方式 | 第19-20页 |
·接种污泥 | 第20页 |
·底物组成 | 第20-21页 |
·底物负荷率 | 第21-22页 |
·溶解氧 | 第22页 |
·水力停留时间 | 第22-23页 |
·水力剪切力 | 第23-24页 |
·沉降时间 | 第24页 |
·游离氨 | 第24-25页 |
·胞外聚合物 | 第25页 |
·污泥表面疏水性 | 第25-26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 | 第26-29页 |
·处理有机废水 | 第26-27页 |
·处理高氨氮废水 | 第27页 |
·处理含磷废水 | 第27-28页 |
·吸附重金属 | 第28页 |
·处理有毒废水 | 第28-29页 |
·好氧颗粒污泥SND特性 | 第29-32页 |
·SND的机理 | 第29-31页 |
·SND的优点 | 第31-32页 |
·SND的影响因素 | 第32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2 试验装置和分析方法 | 第35-40页 |
·试验装置 | 第35页 |
·分析方法 | 第35-40页 |
·常规分析项目 | 第35-36页 |
·污泥形态的观察 | 第36-37页 |
·污泥粒径的测量 | 第37页 |
·沉降速率的测定 | 第37页 |
·颗粒相对强度的测定 | 第37-38页 |
·表观污泥产率的计算 | 第38页 |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和测定 | 第38页 |
·比耗氧速率的测定 | 第38-40页 |
3 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启动和颗粒特性研究 | 第40-52页 |
·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概述 | 第40-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接种污泥和进水组成 | 第41-42页 |
·反应器操作参数 | 第42页 |
·颗粒培养方法 | 第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1页 |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菌群活性的变化 | 第42-44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相和污泥形态的变化 | 第44-45页 |
·好氧颗粒污泥浓度和表观污泥产率的变化 | 第45-46页 |
·好氧颗粒污泥粒径与沉降速率的变化 | 第46-48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硝化反硝化性能 | 第48-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曝气量对好氧颗粒污泥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 第52-62页 |
·好氧颗粒污泥在曝气量方面的研究概况 | 第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试验污泥和进水组成 | 第52-53页 |
·反应器操作参数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从SEM图像观察曝气量对颗粒结构的影响 | 第53-54页 |
·曝气量对EPS的影响 | 第54-55页 |
·曝气量对异养菌、AOB和NOB活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曝气量对颗粒强度的影响 | 第56页 |
·曝气量对颗粒污泥浓度、污泥粒径和沉降速率的影响 | 第56-58页 |
·曝气量对反应器硝化反硝化性能的影响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A/O操作方式对好氧颗粒污泥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62-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试验污泥和进水组成 | 第62页 |
·反应器操作方式 | 第62-6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5页 |
·污泥浓度、沉降性能和颗粒粒径的变化 | 第63页 |
·从出水效果分析颗粒硝化和脱氮性能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