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目标位置和姿态光电测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光电测量技术研究与进展 | 第13-16页 | 
| ·基于视觉的相对位置、姿态测量技术 | 第13-14页 | 
| ·摄像机镜头标定与畸变校正方法 | 第14-16页 | 
| ·激光测距技术 | 第16页 | 
| ·光电测量在直升机着舰助降技术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 ·直升机着舰助降系统的应用背景 | 第16-17页 | 
| ·直升机助降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7-19页 | 
| ·光电测量技术在空间交会对接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应用背景 | 第19页 | 
| ·国内外空间交会对接的发展与现状 | 第19页 | 
| ·空间交会对接中光电测量技术的发展 | 第19-22页 | 
| ·光电测量技术在其他导航系统中的应用 | 第22页 | 
|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安排 | 第22-23页 | 
| ·本章小节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目标位置、姿态光电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 | 第25-43页 | 
| ·摄影测量系统概述 | 第25页 | 
| ·提取特征目标的基本方法 | 第25-29页 | 
| ·图像预处理与图像分割 | 第26-27页 | 
| ·特征点识别与定位 | 第27-29页 | 
| ·摄像机理想成像模型 | 第29-32页 | 
| ·单目摄影测量算法 | 第32-39页 | 
| ·共线性方程 | 第32-34页 | 
| ·非线性位姿估计算法 | 第34-35页 | 
| ·基于正交投影模型的位姿计算 | 第35-39页 | 
| ·激光测距基本原理 | 第39-42页 | 
| ·激光测距方法简介 | 第39页 | 
| ·相位式激光测距方法 | 第39-41页 | 
| ·相位式激光测距中的鉴相方法 | 第41-42页 | 
| ·本章小节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摄像机镜头标定方法研究 | 第43-65页 | 
| ·摄像机镜头标定基本理论 | 第43-45页 | 
| ·理想针孔成像模型 | 第43页 | 
| ·非线性畸变模型 | 第43-44页 | 
| ·反向投影畸变模型 | 第44-45页 | 
| ·一种改进的基于多平面的像机参数标定方法 | 第45-55页 | 
| ·基于平面的标定方法 | 第45-50页 | 
| ·基于遗传算法求解内部参数 | 第50-54页 | 
| ·计算反向投影模型下的镜头畸变参数 | 第54-55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 ·数值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56-62页 | 
| ·真实图像实验与结果 | 第62-64页 | 
| ·本章小节 | 第64-65页 | 
| 第四章 摄影测量算法的研究 | 第65-83页 | 
| ·单目摄影测量算法的研究 | 第65-75页 | 
| ·目标函数与求解 | 第65-67页 | 
| ·迭代求解过程 | 第67页 | 
| ·改进算法收敛特性的讨论 | 第67-69页 | 
| ·数学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69-75页 | 
| ·双摄影测量算法 | 第75-82页 | 
| ·双摄影测量模型 | 第76-79页 | 
| ·双摄影测量方程组的求解 | 第79-82页 | 
| ·本章小节 | 第82-83页 | 
| 第五章 光电测量演示系统的研究与实验 | 第83-121页 | 
| ·直升机位姿参数光电测量演示系统 | 第83-101页 | 
| ·光电引导助降演示系统的组成 | 第83-85页 | 
| ·特征目标模型、激光照明与CCD成像装置的设计 | 第85-88页 | 
| ·激光器功率的选择 | 第88-92页 | 
| ·DSP视频处理单元的结构 | 第92-95页 | 
| ·图像处理与特征点坐标提取 | 第95-97页 | 
| ·目标识别与跟踪 | 第97-99页 | 
| ·双摄像机相对位姿关系的标定 | 第99页 | 
| ·直升机着降光电引导演示系统实验研究 | 第99-101页 | 
| ·对改进正交迭代算法的实验研究 | 第101-103页 | 
| ·相位式激光测距仪设计与实验研究 | 第103-119页 | 
| ·测量频率的选择 | 第103页 | 
| ·激光测距仪测程分析 | 第103-110页 | 
| ·光路结构 | 第110-111页 | 
| ·电路结构 | 第111-112页 | 
| ·鉴相原理 | 第112-114页 | 
| ·硬件组成 | 第114-117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17-119页 | 
| ·本章小节 | 第119-12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3页 | 
| 致谢 | 第123-1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4-132页 | 
| 个人简历 | 第132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