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的问题与目标 | 第13页 |
·相关术语 | 第13-15页 |
·论文结构 | 第15-18页 |
2 研究背景 | 第18-30页 |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及其创新与变革价值取向 | 第18-22页 |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形成 | 第18-19页 |
·数字资源建设初具规模 | 第19-20页 |
·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不断加强 | 第20-21页 |
·关键技术与相关标准的研究迅速发展 | 第21页 |
·信息化的价值取向: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 第21-22页 |
·学校变革与变革中的学校 | 第22-28页 |
·信息化与知识社会中教育的困境与迷思 | 第23-26页 |
·作为教育变革中观层面的学校变革 | 第26-28页 |
·小结 | 第28-30页 |
3 文献综述 | 第30-46页 |
·知识作为生产要素 | 第30-34页 |
·“知识”及其分类 | 第30-32页 |
·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产 | 第32-33页 |
·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研究层面的解释 | 第33-34页 |
·知识资产的概念与框架 | 第34-41页 |
·知识资产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35-36页 |
·知识资产分析框架 | 第36-41页 |
·组织知识资产研究概览 | 第41-42页 |
·学校知识资产研究状况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4 研究设计 | 第46-50页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46-47页 |
·数据来源与样本确定 | 第47-48页 |
·研究过程设计 | 第48-50页 |
5 学校语境中的知识资产研究 | 第50-62页 |
·学校作为知识主体 | 第50-55页 |
·学校知识的分类 | 第50-51页 |
·学校“组织知识”与教职员工“个体知识”的协同作用 | 第51-53页 |
·从SECI 模型看学校组织的知识建构过程 | 第53-55页 |
·学校语境中知识资产分析视角的意义 | 第55-60页 |
·学校发展理念的转变:走向学习型学校的基础 | 第56-58页 |
·学校管理模式的改善:厉行知识管理的基础 | 第58-59页 |
·学校评估的优化:长期持久发展能力评估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6 中小学校知识资产结构分析 | 第62-80页 |
·工商管理与国家发展力评价中的知识资产结构框架 | 第62-71页 |
·工商管理领域的知识资产分析框架 | 第62-67页 |
·国家发展力评价中的知识资产分析框架 | 第67-71页 |
·学校知识资产结构的专家调查过程 | 第71-78页 |
·专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71-72页 |
·知识资产结构与考察点的形成过程 | 第72-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7 中小学校知识资产测评工具研究 | 第80-100页 |
·中小学校知识资产测评方案的研制 | 第80-90页 |
·人力资本测评方案 | 第81-83页 |
·结构资本测评方案 | 第83-86页 |
·关系资本测评方案 | 第86-88页 |
·相关参照指标的测评 | 第88-90页 |
·教育信息化项目评估中的知识资产测评 | 第90-98页 |
·“携手助学”项目及其评估工作简介 | 第90-91页 |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第91-92页 |
·数据基本状况分析 | 第92-93页 |
·指标体系内部一致性系数分析 | 第93页 |
·项目学校与非项目学校的对比及评估结论 | 第93-98页 |
·小结 | 第98-100页 |
8 研究结论 | 第100-112页 |
·中小学校知识资产状况分析 | 第100-103页 |
·从各指标内部的相关性及因子载荷分析 | 第100-102页 |
·中小学知识资产的聚类分析 | 第102-103页 |
·知识资产、实物资产、教学变革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3-104页 |
·教育信息化与学校知识资产的关系分析及研究启示 | 第104-110页 |
·相关性分析显示教育信息化与学校知识资产存在互动关系 | 第104-106页 |
·知识资产分析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启示 | 第106-110页 |
·小结 | 第110-112页 |
9 结语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附录 | 第120-129页 |
一、样本学校与统计数据 | 第120-123页 |
二、研究中所使用的调查问卷 | 第123-129页 |
教师调查问卷 | 第123-125页 |
校长调查/访谈问卷 | 第125-128页 |
信息技术教师调查问卷 | 第128-129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与实践项目简介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