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可行性思考
摘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少年司法制度的界定与研究对象 | 第8-15页 |
第一节 概念 | 第8-10页 |
一、“少年”的概念 | 第8-9页 |
二、“司法”的概念 | 第9页 |
三、少年司法制度的概念 | 第9-10页 |
第二节 少年司法制度的对象 | 第10-13页 |
一、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制度 | 第10-12页 |
二、少年侵权与少年司法制度 | 第12页 |
三、少年保护与少年司法制度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理论工具的选择 | 第13-15页 |
一、犯罪学 | 第13页 |
二、刑事法学 | 第13-14页 |
三、其他学科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实证考察 | 第15-29页 |
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制度 | 第15-20页 |
一、青少年犯罪的数量分析 | 第15-17页 |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 第17-19页 |
三、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少年侵权与少年司法制度 | 第20-25页 |
一、少年儿童伤害的基本状况 | 第20-24页 |
二、少年侵权与少年司法制度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少年保护与少年司法制度 | 第25-29页 |
一、英美少年司法制度——福利型 | 第25-26页 |
二、德日少年司法制度——刑事型 | 第26-29页 |
第三章 理论分析 | 第29-36页 |
第一节 理论分析的必要性 | 第29页 |
第二节 少年司法独立性的理论依据 | 第29-36页 |
一、生理学解释 | 第30-31页 |
二、心理学解释 | 第31-33页 |
三、文化的解释 | 第33-36页 |
第四章 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现状与评价 | 第36-45页 |
第一节 中国少年司法的发展阶段描述 | 第36-39页 |
一、孕育期 | 第36-38页 |
二、诞生期 | 第38页 |
三、发展期 | 第38-39页 |
四、徘徊期 | 第39页 |
第二节 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现状特点 | 第39-41页 |
一、司法实践先于立法 | 第39-40页 |
二、以少年刑事司法制度为主导 | 第40页 |
三、在成人司法体制内开展的少年司法 | 第40-41页 |
第三节 中国建构少年司法制度的困境与误区 | 第41-45页 |
一、少年司法制度无法独立于成人司法 | 第41-42页 |
二、少年司法制度的价值何在 | 第42-43页 |
三、少年司法建构的法律依据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建构中国少年司法体系的路径 | 第45-57页 |
第一节 理论框架 | 第45-49页 |
一、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 | 第45-46页 |
二、非歧视原则 | 第46-47页 |
三、全面保护原则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制度框架——少年司法制度一体化 | 第49-52页 |
一、社会-司法一体化 | 第49-50页 |
二、刑事-民事-行政一体化 | 第50页 |
三、刑事-福利一体化 | 第50-51页 |
四、维权-教育-预防一体化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具体操作层面 | 第52-57页 |
一、少年法律体系 | 第52-54页 |
二、少年司法的组织系统 | 第54-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