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35页 |
·聚酰亚胺概述 | 第9-22页 |
·聚酰亚胺的发展 | 第9-10页 |
·聚酰亚胺的国内外研究生产概况 | 第10-12页 |
·聚酰亚胺的种类 | 第12-13页 |
·聚酰亚胺的性能与应用 | 第13-17页 |
·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 | 第17-22页 |
·反应形成酰亚胺环的合成方法 | 第17-20页 |
·带酰亚胺环单体缩聚的合成方法 | 第20-22页 |
·聚酰亚胺纳米复合薄膜材料 | 第22-34页 |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概述 | 第22-24页 |
·聚酰亚胺纳米复合薄膜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聚酰亚胺纳米复合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8-30页 |
·一维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30-34页 |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第二章 SiO_2纳米管的制备与表征研究 | 第35-46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36页 |
·实验步骤 | 第36-37页 |
·SiO_2纳米管的制备 | 第36-37页 |
·酒石酸铵晶体模板的制备 | 第37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SEM 分析 | 第37-38页 |
·TEM 分析 | 第38页 |
·EDX 分析 | 第38-39页 |
·XRD 分析 | 第39-40页 |
·SiO_2纳米管的形成机理 | 第40-42页 |
·TEOS 的水解机理 | 第40页 |
·SiO_2纳米管的形成机理 | 第40-42页 |
·实验条件的影响 | 第42-45页 |
·TEOS 滴加时间的影响 | 第42-43页 |
·静置时间的影响 | 第43-44页 |
·氨水用量及温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第三章 SiO_2 纳米管/聚酰亚胺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研究 | 第46-58页 |
·引言 | 第46页 |
·实验部分 | 第46-50页 |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46-47页 |
·实验步骤 | 第47-49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49-50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9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49页 |
·表面形貌与断口形貌 | 第49页 |
·复合薄膜的密度 | 第49-50页 |
·紫外可见光分析 | 第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51页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1-52页 |
·断口形貌分析 | 第52-54页 |
·表面形貌分析 | 第54页 |
·复合薄膜的密度 | 第54-55页 |
·紫外可见光分析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第四章 SiO_2 纳米管/聚酰亚胺纳米复合薄膜的力学和热学性能研究 | 第58-70页 |
·引言 | 第58页 |
·性能测试 | 第58-60页 |
·拉伸性能 | 第58-59页 |
·撕裂性能 | 第59页 |
·拉伸断口形貌的 SEM 分析 | 第59页 |
·热稳定性和玻璃化温度 | 第59页 |
·热膨胀系数和热扩散系数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9页 |
·复合薄膜的拉伸性能 | 第60-63页 |
·复合薄膜的撕裂性能 | 第63-65页 |
·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 | 第65-66页 |
·复合薄膜的热扩散系数 | 第66-67页 |
·复合薄膜的热膨胀系数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第五章 SiO_2 纳米管/聚酰亚胺纳米复合薄膜的电学性能研究 | 第70-82页 |
·引言 | 第70-73页 |
·材料的介电机理 | 第70-72页 |
·影响介电常数和损耗因子的主要外界因素 | 第72-73页 |
·性能测试 | 第73-74页 |
·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 | 第73-74页 |
·介电性能 | 第7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4-80页 |
·复合薄膜的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 | 第74-76页 |
·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 | 第76-80页 |
·SiO_2纳米管的含量对复合薄膜介电性能的影响 | 第76-77页 |
·复合薄膜介电性能的频率特性 | 第77-79页 |
·复合薄膜介电性能的温度特性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82-84页 |
·总结 | 第82-83页 |
·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1页 |
硕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文章目录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