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水的有机联系--滨水空间城市设计方法初探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城市的发展 | 第9页 |
·滨水城市的优势 | 第9页 |
·滨水城市的建设热潮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滨水城市发展的需要 | 第10页 |
·城市生态保护的需要 | 第10-11页 |
·城市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需要 | 第11页 |
·研究的特点与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的特点 | 第11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2 相关概念研究 | 第13-21页 |
·滨水区 | 第13-14页 |
·滨水空间 | 第14-15页 |
·开放空间 | 第14-15页 |
·开放空间的特征与功能 | 第15页 |
·滨水空间的定义 | 第15页 |
·城市设计方法概述 | 第15-21页 |
·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15-16页 |
·城市设计的目标、价值取向 | 第16-17页 |
·滨水空间在城市设计尺度下的构成 | 第17-21页 |
3 城市与水的内在联系及其现状问题 | 第21-29页 |
·水与人的联系 | 第21-23页 |
·水与人的生存 | 第21页 |
·水与人的文化 | 第21-22页 |
·水与人的情感 | 第22-23页 |
·水与城市的内在联系 | 第23-25页 |
·水与城市的发展 | 第23-24页 |
·水与城市生态系统 | 第24-25页 |
·水与城市景观 | 第25页 |
·滨水空间的现状问题 | 第25-29页 |
·滨水空间与河流水体缺乏联系 | 第26-27页 |
·滨水空间与城市缺乏联系 | 第27-29页 |
4 城市与水体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 第29-45页 |
·神话时代 | 第29-32页 |
·工业时代以前 | 第32-35页 |
·工业时代及以后 | 第35-39页 |
·工业时代 | 第35-37页 |
·后工业时代—滨水区的复兴 | 第37-39页 |
·滨水空间设计的新发展 | 第39-45页 |
·新理论的发展 | 第39-42页 |
·新的滨水区城市设计 | 第42-45页 |
5 恢复滨水空间与河流水体的有机联系 | 第45-65页 |
·降低护岸与河流水位的高差 | 第45-53页 |
·河流流域整体治理 | 第45-49页 |
·河道设计 | 第49-53页 |
·护岸的亲水性和人性化设计 | 第53-58页 |
·护岸的平面设计 | 第53-55页 |
·护岸的断面设计 | 第55-58页 |
·护岸的生态化和景观化设计 | 第58-65页 |
·护岸的生态化设计 | 第58-60页 |
·护岸的景观化设计 | 第60-65页 |
6 恢复滨水空间与城市的有机联系 | 第65-93页 |
·滨水空间与城市的实体联系 | 第65-76页 |
·保留足够缓冲空间,建立滨水廊道 | 第65-68页 |
·以绿径或其他线型空间联系城市与滨水廊道 | 第68-71页 |
·滨水空间的交通组织 | 第71-76页 |
·滨水空间与城市在功能的联系 | 第76-84页 |
·决定滨水空间用地功能的因素 | 第77-79页 |
·滨水区用地功能布局的原则 | 第79-83页 |
·滨水空间功能的控制 | 第83-84页 |
·加强滨水空间与城市文脉的联系 | 第84-93页 |
·寻找滨水空间的场所精神 | 第84-89页 |
·塑造滨水空间的空间感 | 第89-93页 |
7 结语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附录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