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导论 | 第10-29页 |
| ·基本概念 | 第10-15页 |
| ·数学建模 | 第10-12页 |
| ·认知机制 | 第12-14页 |
| ·教学策略 | 第14-15页 |
| ·问题提出 | 第15-23页 |
| ·研究缘起 | 第15-19页 |
| ·研究问题 | 第19-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 ·涵义 | 第24页 |
| ·渊源 | 第24-25页 |
| ·假设 | 第25-26页 |
| ·程序 | 第26-27页 |
| ·研究设计 | 第27-29页 |
| 2. 相关研究 | 第29-60页 |
| ·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研究 | 第29-35页 |
| ·一般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 | 第29-34页 |
| ·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 | 第34-35页 |
| ·数学问题解决的认知模式研究 | 第35-41页 |
| ·数学应用问题解决的认知模式研究 | 第41-43页 |
| ·问题解决的专家─新手差异研究 | 第43-45页 |
|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5-52页 |
| ·一般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 第45-48页 |
| ·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 第48-50页 |
| ·数学应用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 第50-52页 |
| ·数学应用问题解决的认知研究简评 | 第52-53页 |
| ·数学建模的认知研究 | 第53-56页 |
| ·数学建模的教学研究 | 第56-60页 |
| 3. 数学建模的一般认知过程研究 | 第60-81页 |
| ·目的 | 第60页 |
| ·方法 | 第60-61页 |
| ·被试 | 第60页 |
| ·材料 | 第60页 |
| ·程序 | 第60-61页 |
| ·结果 | 第61-70页 |
| ·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 第61-66页 |
| ·数学建模的一般认知过程 | 第66-70页 |
| ·讨论 | 第70-80页 |
| ·认知图式与数学建模 | 第70-72页 |
| ·数学建模的模式识别 | 第72-73页 |
| ·数学建模的问题表征 | 第73-76页 |
| ·数学建模的策略 | 第76-77页 |
| ·数学建模的自我监控 | 第77-79页 |
| ·数学建模认知过程中的顿悟 | 第79-80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4. 数学建模认知过程的差异研究 | 第81-105页 |
| ·目的 | 第81页 |
| ·方法 | 第81页 |
| ·结果 | 第81-94页 |
| ·专家被试和新手被试在数学建模问题表征方面的差异 | 第81-85页 |
| ·专家被试和新手被试在数学建模策略方面的差异 | 第85-93页 |
| ·专家被试和新手被试在数学建模思路、结果和效率方面的差异 | 第93-94页 |
| ·讨论 | 第94-103页 |
| ·关于数学建模问题表征的差异 | 第94-99页 |
| ·关于数学建模策略的差异 | 第99-102页 |
| ·关于数学建模思路与结果的差异 | 第102页 |
| ·关于数学建模自我监控的差异 | 第102-103页 |
| ·结论 | 第103-105页 |
| 5. 数学建模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05-118页 |
| ·目的 | 第105-106页 |
| ·方法 | 第106-107页 |
| ·被试 | 第106页 |
| ·工具 | 第106-107页 |
| ·程序 | 第107页 |
| ·结果 | 第107-110页 |
| ·成就动机、创造力倾向、认知方式、数理认知结构、数学建模自我监控能力、数学建模成绩的相关分析 | 第107-108页 |
| ·成就动机、创造力倾向、认知方式、数理认知结构、数学建模自我监控能力、数学建模成绩的复回归分析 | 第108页 |
| ·成就动机、创造力倾向、认知方式、数理认知结构、数学建模自我监控能力与数学建模成绩之间的路径模型 | 第108-110页 |
| ·讨论 | 第110-117页 |
| ·成就动机对数理认知结构、数学建模自我监控能力和数学建模成绩的影响 | 第110页 |
| ·创造力倾向对数理认知结构、数学建模自我监控能力和数学建模成绩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 ·认知方式对数理认知结构、数学建模自我监控能力和数学建模成绩的影响 | 第111-114页 |
| ·数理认知结构对数学建模自我监控能力和数学建模成绩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 ·数学建模自我监控能力对数学建模成绩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 ·结论 | 第117-118页 |
| 6. 数学建模教学策略研究 | 第118-135页 |
| ·数学建模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 | 第118页 |
| ·制定数学建模教学策略的依据 | 第118-120页 |
| ·依据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数学建模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 第118-119页 |
| ·依据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学生数学建模的认知规律 | 第119-120页 |
| ·基于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实践 | 第120页 |
|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理论 | 第120页 |
| ·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 第120-135页 |
| ·样例教学、变式练习、开放性训练相结合 | 第121-123页 |
| ·一般思维策略、数学建模策略、数学建模方法相结合 | 第123-129页 |
| ·独立探究、互动交流、引导反思相结合 | 第129-133页 |
| ·评价指标多维、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相结合 | 第133-135页 |
| 结语 | 第135-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48页 |
| 附录1 | 第148-149页 |
| 附录2 | 第149-151页 |
| 附录3 | 第151-154页 |
| 附录4 | 第154-156页 |
| 附录5 | 第156-158页 |
| 后记 | 第158-16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