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工程背景 | 第11-12页 |
| ·金属材料的损伤和延性断裂的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延性金属材料损伤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初始损伤对金属材料后续损伤演化及断裂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第2章 GTN损伤模型对C-Mn钢缺口拉伸试样延性断裂的预测 | 第19-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19页 |
|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19-21页 |
| ·实验与计算结果 | 第21-24页 |
| ·讨论 | 第24-25页 |
| ·GTN损伤模型对缺口拉伸试样特征载荷和韧性的预测 | 第24页 |
| ·GTN模型对延性起裂位置的预测 | 第24-25页 |
| ·结论 | 第25-26页 |
| 第3章 缺口前大尺寸的初始夹杂/孔洞分布对延性裂纹扩展的影响 | 第26-44页 |
|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26-27页 |
|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讨论 | 第27-41页 |
| ·模拟的载荷位移曲线 | 第27-28页 |
| ·延性裂纹起裂的力学分析 | 第28-32页 |
| ·大尺寸夹杂/孔洞分布对延性裂纹扩展形貌的影响 | 第32-41页 |
| ·实验观察到的裂纹扩展形貌 | 第41-42页 |
| ·裂纹扩展阻力曲线 | 第42-43页 |
| ·总结 | 第43-44页 |
| 第4章 16MnR热轧钢损伤演化各向异性的力学分析 | 第44-76页 |
| ·孔洞形核的力学分析 | 第44-55页 |
| ·材料 | 第44页 |
| ·L-S面的 MnS夹杂物受 S方向最大正应力作用时的 FEM计算 | 第44-48页 |
| ·L-S面的 MnS夹杂物受 L方向最大正应力作用时的 FEM计算 | 第48-51页 |
| ·S-T面的 MnS夹杂物受 T方向最大正应力作用时的 FEM计算 | 第51-54页 |
| ·上述三种情况形核行为的比较 | 第54-55页 |
| ·孔洞长大和聚合的力学分析 | 第55-64页 |
| ·L-S面的 MnS夹杂物受 L方向最大正应力作用时的 FEM计算 | 第55-60页 |
| ·L-S面的 MnS夹杂物受 S方向最大正应力作用时的 FEM计算 | 第60页 |
| ·S-T面的 MnS夹杂物受 S方向最大正应力作用时的 FEM计算 | 第60-64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64页 |
| ·孔洞长大和聚合的三维力学分析 | 第64-75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5页 |
| ·σ_(11):σ_(22):σ_(33)=2:1:0.9时的 FEM计算 | 第65-68页 |
| ·σ_(22):σ_(11):σ_(33)=2:1:0.9时的 FEM计算 | 第68-71页 |
| ·σ_(22):σ_(33):σ_(11)=2:1:0.9时的 FEM计算 | 第71-73页 |
| ·模拟和实验的孔洞形貌的对比 | 第73-74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74-75页 |
| ·本章总结 | 第75-76页 |
| 第5章 孔洞长大与聚合影响因素的FEM力学分析 | 第76-105页 |
| ·初始损伤量的影响 | 第76-82页 |
| ·夹杂物的尺寸对孔洞形核的影响 | 第76-79页 |
| ·初始孔洞面积分数对后续演化的影响 | 第79-82页 |
| ·夹杂物分布的影响 | 第82-89页 |
| ·夹杂物的分布对孔洞形核的影响 | 第82-85页 |
| ·夹杂物的分布对孔洞长大的影响 | 第85-89页 |
| ·碳化物尺寸的影响 | 第89-95页 |
| ·碳化物的尺寸对孔洞形核的影响 | 第90-92页 |
| ·碳化物的尺寸对孔洞长大的影响 | 第92-95页 |
| ·材料基体性质的影响 | 第95-103页 |
| ·基体材料性质 | 第96页 |
| ·基体材料性质对孔洞形核的影响 | 第96-99页 |
| ·基体材料性质对孔洞长大的影响 | 第99-103页 |
| ·本章总结 | 第103-105页 |
| 结论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1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