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铁脱硫剂脱硫行为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课题选择 | 第13-35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页 |
·脱硫技术 | 第13-19页 |
·湿法脱硫 | 第14页 |
·高温干法脱硫 | 第14-19页 |
·脱硫剂硫化动力学模型 | 第19-21页 |
·收缩核模型和粒子模型 | 第19-20页 |
·改良收缩核模型和等效粒子模型 | 第20-21页 |
·高温煤气脱硫存在的问题 | 第21-25页 |
·脱硫剂织构对其性能的影响 | 第21-23页 |
·改善织构的途径 | 第23-25页 |
·金属氧化物的还原行为 | 第25页 |
·课题选择和研究的内容 | 第25-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5页 |
第二章 脱硫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35-51页 |
·引言 | 第35页 |
·聚苯乙烯微球的合成 | 第35-38页 |
·乳液聚合法 | 第36页 |
·无皂乳液聚合法 | 第36-38页 |
·脱硫剂制备 | 第38页 |
·脱硫剂的分析与表征 | 第38-50页 |
·脱硫剂的化学组成分析 | 第38-42页 |
·脱硫剂织构表征 | 第42-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第三章 织构对氧化铁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51-73页 |
·引言 | 第51页 |
·脱硫剂在固定床中的化学变化过程 | 第51-53页 |
·还原-硫化过程 | 第51-52页 |
·再生过程 | 第52-53页 |
·实验方法与条件 | 第53-55页 |
·固定床活性评价装置 | 第53-54页 |
·气体检测方法 | 第54-55页 |
·实验条件与方法 | 第55页 |
·评价指标 | 第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70页 |
·织构对脱硫剂一次穿透行为的影响 | 第55-57页 |
·织构对脱硫剂硫化/再生循环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织构对出口COS浓度的影响 | 第59页 |
·造孔剂PS微球的含量对脱硫剂性能的影响 | 第59-62页 |
·脱硫剂的再生性能研究 | 第62-64页 |
·脱硫剂织构与其性能的关系 | 第64-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第四章 氧化铁脱硫剂硫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73-85页 |
·引言 | 第73页 |
·实验方法与条件 | 第73-75页 |
·实验装置 | 第73页 |
·实验步骤 | 第73-74页 |
·计算方法 | 第74页 |
·动力学实验条件选择 | 第74-7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5-83页 |
·微观反应动力学结果分析 | 第75-78页 |
·宏观反应动力学结果分析 | 第78-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
第五章 氢气氛对氧化铁脱硫剂脱硫行为的影响 | 第85-97页 |
·引言 | 第85页 |
·H_2气氛下氧化铁脱硫剂的直接硫化 | 第85-88页 |
·H_2对氧化铁脱硫剂的硫化行为影响 | 第85-86页 |
·H_2气氛下温度对硫化反应的影响 | 第86页 |
·H_2气氛下织构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86-87页 |
·H_2气氛下氧化铁脱除H_2S的动力学表征 | 第87-88页 |
·H_2预还原对氧化铁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88-94页 |
·H_2对氧化铁脱硫剂的还原 | 第88-89页 |
·H_2预还原对脱硫剂性能的影响 | 第89-91页 |
·H_2预还原对氧化铁硫化动力学的影响 | 第91-94页 |
·小结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8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98-99页 |
附录 气相色谱标准曲线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