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概述 | 第8页 |
·砷的用途及危害 | 第8-10页 |
·砷的用途 | 第8-9页 |
·砷的危害 | 第9-10页 |
·除砷的方法 | 第10-16页 |
·沉淀法 | 第10-11页 |
·吸附法 | 第11-12页 |
·氧化法 | 第12页 |
·氧化剂氧化法 | 第12页 |
·光催化氧化法 | 第12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12页 |
·生物除砷法 | 第12-14页 |
·活性污泥法 | 第13页 |
·投菌活性污泥法 | 第13页 |
·菌藻共生体除砷法 | 第13-14页 |
·液膜分离法 | 第14-15页 |
·乳状液膜法 | 第14-15页 |
·支撑液膜法 | 第15页 |
·溶剂萃取法 | 第15-16页 |
·湿法磷酸副产品氟硅酸中除砷的研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溶剂萃取法除砷的原理 | 第18-27页 |
·引言 | 第18页 |
·萃取机理 | 第18-22页 |
·扩散原理 | 第18-20页 |
·对流扩散 | 第19-20页 |
·分子扩散 | 第20页 |
·液滴传质 | 第20-22页 |
·萃取分类 | 第22-24页 |
·简单分子萃取 | 第23页 |
·中性溶剂络合萃取 | 第23页 |
·金属螯合物萃取 | 第23页 |
·酸性络合和螯合萃取 | 第23页 |
·离子缔合萃取 | 第23-24页 |
·协同萃取 | 第24页 |
·萃取研究的最新进展 | 第24-27页 |
·反胶束萃取 | 第24页 |
·支撑液膜萃取 | 第24-25页 |
·膜基萃取 | 第25页 |
·静电式准液膜 | 第25页 |
·超临界萃取 | 第25-26页 |
·双水相萃取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砷含量的测定方法和萃取剂的筛选 | 第27-34页 |
·砷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7-30页 |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 | 第27-30页 |
·试剂和溶液 | 第27-28页 |
·仪器 | 第28-29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9-30页 |
·计算 | 第30页 |
·原料氟硅酸溶液中砷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测定结果 | 第30页 |
·萃取条件的筛选 | 第30-34页 |
·对萃取时间的筛选 | 第30-31页 |
·对相比的筛选 | 第31-32页 |
·对萃取剂的筛选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溶剂萃取法除砷的研究 | 第34-48页 |
·工艺条件的选择 | 第34页 |
·二次旋转设计的安排,回归系数的计算及统计分析 | 第34-39页 |
·二次旋转设计的安排 | 第34-35页 |
·回归系数的计算 | 第35-37页 |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 第37-38页 |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 第38-39页 |
·实验的设计 | 第39-40页 |
·试验安排 | 第40-48页 |
·试验试剂和溶液 | 第40页 |
·试验仪器 | 第40页 |
·试验步骤 | 第40-42页 |
·实验结果 | 第42页 |
·统计分析 | 第42-48页 |
·回归系数的计算 | 第42页 |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 第42-43页 |
·回归系数的检验 | 第43-44页 |
·回归方程的预测 | 第44-47页 |
·结果讨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8-50页 |
·溶剂萃取法除砷的优点 | 第48页 |
·溶剂萃取法除砷的最佳工艺条件 | 第48-49页 |
·溶剂萃取法从氟硅酸中除砷的数学模型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2004年-2007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