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引言 | 第10-17页 |
| ·分子标记概述 | 第10-11页 |
| ·几种常用的分子标记 | 第11-12页 |
| ·RFLP | 第11页 |
| ·RAPD | 第11-12页 |
| ·SSR | 第12页 |
| ·ISSR | 第12页 |
| ·AFLP | 第12页 |
|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抗叶锈病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 ·SRAP技术 | 第14-15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5页 |
| ·主要仪器及供试试剂 | 第17页 |
| ·仪器 | 第17页 |
| ·试剂 | 第17页 |
| ·供试材料 | 第17-18页 |
| ·小麦材料 | 第17页 |
| ·菌种材料 | 第17-18页 |
| ·试验方法 | 第18-25页 |
| ·小麦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8-19页 |
| ·DNA浓度的测定 | 第19页 |
| ·SRAP引物的准备 | 第19-20页 |
| ·SRAP-PCR扩增 | 第20页 |
| ·SRAP引物的筛选 | 第20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 | 第20-21页 |
| ·统计与分析 | 第21页 |
| ·TcLr19F_2代(TcLr19×Thatcher)抗叶锈性鉴定 | 第21-22页 |
|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连锁的SRAP分子标记 | 第22页 |
| ·连锁分析 | 第22页 |
| ·SRAP特异带的回收、再扩增 | 第22-23页 |
| ·特异片段的克隆 | 第23-24页 |
| ·测序与序列分析 | 第24-2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6页 |
| ·小麦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5页 |
| ·小麦基因组SRAP-PCR扩增体系与程序的建立 | 第25-28页 |
| ·SRAP-PCR扩增程序的选择 | 第25页 |
| ·扩增体系的建立 | 第25-27页 |
| ·PCR体系稳定性的验证 | 第27-28页 |
| ·23个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的SRAP多态性分析 | 第28-32页 |
| ·SRAP引物的筛选 | 第28-29页 |
| ·特异性位点分析 | 第29-31页 |
| ·聚类分析 | 第31-32页 |
| ·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连锁的SRAP分子标记 | 第32-36页 |
|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的F_2代群体遗传抗病性分析 | 第32-33页 |
| ·Lr19的SRAP分子标记 | 第33-34页 |
| ·遗传连锁分析 | 第34页 |
| ·特异条带的回收、再扩增 | 第34页 |
| ·特异片段的克隆、测序 | 第34-36页 |
| 4 讨论 | 第36-40页 |
| ·标记技术的选择 | 第36页 |
| ·SRAP-PCR反应体系与程序的优化 | 第36-37页 |
| ·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间存在的差异 | 第37-38页 |
| ·Lr19的SRAP的分子标记 | 第38页 |
| ·特异片段的BLAST比较 | 第38页 |
| ·展望与计划 | 第38-40页 |
| 5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 附录A | 第47-50页 |
| 附录B | 第50-52页 |
| 附录C | 第52-5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 作者简介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