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9页 |
·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第20-23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区域竞争与生态位相关研究述评 | 第23-46页 |
·国内外区域竞争的研究进展 | 第23-32页 |
·国外区域竞争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 | 第24-25页 |
·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 第25-28页 |
·国内区域竞争研究 | 第28-32页 |
·生态位的相关应用研究进展 | 第32-46页 |
·生态学中生态位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32-35页 |
·土地资源研究中生态位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35-38页 |
·土地生态位宽度模型 | 第35-36页 |
·耕地数量生态位扩充压缩模型 | 第36-37页 |
·耕地数量生态位熵模型 | 第37页 |
·耕地数量生态位重心模型 | 第37-38页 |
·企业研究中生态位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38-40页 |
·旅游研究中生态位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40-42页 |
·城市研究中生态位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42-46页 |
第三章 区域竞争的理论基础 | 第46-60页 |
·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 第46-51页 |
·中心地理论 | 第46-47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47-48页 |
·区域创新理论 | 第48-50页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50-51页 |
·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第51-57页 |
·垄断优势理论 | 第51-52页 |
·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52-53页 |
·区域分工理论 | 第53-54页 |
·要素流动理论 | 第54-56页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56-57页 |
·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 第57-60页 |
·生态适应与进化理论 | 第57页 |
·种群相互作用理论 | 第57-58页 |
·景观异质性与异质共生理论 | 第58-60页 |
第四章 自然生态位及其测度 | 第60-71页 |
·自然生态位辨析 | 第60-63页 |
·自然生态位的分类系统 | 第63-65页 |
·依环境因子分类 | 第63页 |
·依生态元分类 | 第63-64页 |
·其他分类 | 第64-65页 |
·自然生态位特征及测度 | 第65-71页 |
第五章 区域竞争生态位的基本理论与阐释 | 第71-97页 |
·竞争与区域竞争 | 第71-75页 |
·竞争 | 第71-72页 |
·区域竞争 | 第72-75页 |
·区域竞争的要素与环境 | 第75-79页 |
·区域竞争的要素 | 第75-77页 |
·区域竞争的环境 | 第77-79页 |
·区域竞争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79-82页 |
·区域竞争生态系统分析 | 第82-85页 |
·区域竞争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 第83-84页 |
·区域竞争生态系统的功能 | 第84-85页 |
·区域竞争生态位的概念、特性与分类 | 第85-90页 |
·区域竞争生态位的概念 | 第85-87页 |
·区域竞争生态位的特性 | 第87-88页 |
·区域竞争生态位的分类 | 第88-90页 |
·区域竞争生态位的基本原理 | 第90-97页 |
·区域竞争的生态位宽度原理 | 第90-91页 |
·区域竞争的生态位重叠原理 | 第91-94页 |
·区域竞争的生态位分离原理 | 第94-95页 |
·区域竞争的生态位扩展、压缩与移动原理 | 第95-96页 |
·区域生态位的协同进化原理 | 第96-97页 |
第六章 区域竞争生态位的测度模型与案例研究 | 第97-128页 |
·区域竞争生态位的测度模型 | 第97-102页 |
·区域竞争生态位的态势模型 | 第97-98页 |
·区域竞争生态位的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模型 | 第98-99页 |
·区域竞争生态位的适宜度测度模型 | 第99-101页 |
·区域竞争生态位构建的理论模型 | 第101-102页 |
·基于区域竞争要素的案例研究——中国区域制度生态位与经济发展 | 第102-111页 |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实背景 | 第103-105页 |
·制度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及其差异变化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基本特征 | 第104-105页 |
·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联系的测度指标和测度模型 | 第105-106页 |
·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及其差异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106-111页 |
·中国制度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 | 第107-108页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度变迁进程变动分析 | 第108-109页 |
·相关性检验 | 第109-111页 |
·基于区域竞争单生态元的案例研究——河南区域经济生态位的测度与评价 | 第111-123页 |
·区域经济生态位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11页 |
·区域经济生态位测度模型与各分生态位计算 | 第111-116页 |
·结果分析 | 第116-123页 |
·基于区域整体生态位的案例研究——河南城市生态位测度与空间分析 | 第123-128页 |
·城市生态位的测度指标体系 | 第123-125页 |
·城市生态位的空间特征 | 第125-128页 |
·城市生态位总体特征 | 第125-126页 |
·城市生态位空间分异 | 第126-127页 |
·结果分析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新时期区域竞争生态位提升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 第128-144页 |
·从内涵出发,优化组合区域竞争生态位 | 第128-131页 |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调整区域竞争生态位 | 第128-130页 |
·协调生态元之间的关系,共生共赢 | 第130-131页 |
·以人才为核心,提升区域科技竞争能力 | 第131-133页 |
·协调企业关系,强化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 | 第133-135页 |
·不断提高城市生态位,促使区域内外城市联盟 | 第135-138页 |
·制定区域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错位竞争策略 | 第136页 |
·挖掘潜在生态位,扩展现有生态位,增加城市发展资源空间 | 第136-137页 |
·实施城市联盟,走向共赢 | 第137-138页 |
·引进新观念,实施区域竞争发展策划 | 第138页 |
·根据新形势需求,调控政府生态位 | 第138-144页 |
·政府生态位及其内涵界定 | 第139-140页 |
·新时期政府生态位问题与分析 | 第140-141页 |
·转换政府职能,调控政府生态位 | 第141-144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4-151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4-149页 |
·创新之处 | 第149-150页 |
·研究不足与继续研究设想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 第159-162页 |
后记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