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2页 |
| 前言 | 第12-15页 |
| 实验1 脑脉通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15-2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7页 |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扩增、标记与移植 | 第15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15-16页 |
| ·动物分组与用药 | 第16页 |
| ·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 | 第16页 |
| ·取材与标本处理 | 第16页 |
| ·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16-17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17页 |
| 2 结果 | 第17-25页 |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 | 第17-18页 |
| ·术后大鼠生存状况观察 | 第18-19页 |
| ·神经功能综合评分 | 第19-20页 |
| ·脑组织含水量 | 第20-21页 |
| ·脑梗塞面积 | 第21-22页 |
| ·脑组织病理改变 | 第22-25页 |
| 实验2 脑脉通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25-3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扩增、标记与移植 | 第25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5页 |
| ·动物分组与用药 | 第25页 |
| ·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 | 第25页 |
| ·取材与标本处理 | 第25-26页 |
| ·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26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26-27页 |
| 2 结果 | 第27-34页 |
| ·各组大鼠免疫球蛋白(IgG)表达的变化 | 第27页 |
| ·各组大鼠Ⅳ型胶原的表达的变化 | 第27-28页 |
| ·各组大鼠层连蛋白(LN)表达的变化 | 第28-30页 |
| ·各组大鼠MMP-9表达的变化 | 第30页 |
| ·各组大鼠 TIMP-1 表达的变化 | 第30-31页 |
| ·各组大鼠t-PA 表达的变化 | 第31-32页 |
| ·各组大鼠PAI-1表达的变化 | 第32-34页 |
| 实验3 脑脉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 | 第34-3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扩增、标记与移植 | 第34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4页 |
| ·动物分组与用药 | 第34-35页 |
| ·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 | 第35页 |
| ·取材与标本处理 | 第35页 |
| ·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36页 |
| 2 结果 | 第36-39页 |
| ·一般观察 | 第36-37页 |
| ·脑组织内 Brdu 细胞数量比较 | 第37页 |
| ·脑组织 Brdu/FⅧ双标细胞数 量 与 FⅧ(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率变化 | 第37-39页 |
| 讨论 | 第39-52页 |
| 1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认识 | 第39-42页 |
| ·中医病名的界定 | 第39页 |
| ·病因学说 | 第39-40页 |
| ·病机学说 | 第40-42页 |
| 2 中医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的治疗进展 | 第42-44页 |
| ·单味中药及其有效部位的研究 | 第42-43页 |
| ·中药复方的研究 | 第43-44页 |
| ·针刺的研究 | 第44页 |
| 3 中药复方脑脉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44-45页 |
| ·中风浊毒血瘀病机与解毒降浊治疗 | 第44页 |
| ·脑脉通的组成及方义分析 | 第44-45页 |
| 4 脑脉通联合MSCs 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45-46页 |
| ·一般体征的变化 | 第45页 |
| ·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 | 第45页 |
| ·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 | 第45-46页 |
| ·脑梗塞面积的变化 | 第46页 |
| 5 脑脉通联合 MSCs 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46-50页 |
| ·脑组织内 IgG 表达水平变化的意义 | 第46-47页 |
| ·脑组织Ⅳ型胶原和层粘连蛋白(LN)的表达水平变化的意义 | 第47-48页 |
| ·脑组织MMP-9 和TIMP-1 表达水平变化的意义 | 第48-49页 |
| ·脑组织t-PA 和PAI-1 表达水平变化的意义 | 第49-50页 |
| 6 脑脉通对MSCs 移植后在脑组织内存活及分化的影响 | 第50-52页 |
| ·脑组织内 Brdu 细胞数量比较 | 第50-51页 |
| ·脑组织Brdu/F Ⅷ双标细胞数量与FⅧ分化率变化的意义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附录 | 第59-89页 |
| 附录1:文献综述 | 第59-67页 |
| 附录2:实验照片 | 第6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