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受贿罪共同犯罪立法渊源及理论依据 | 第12-15页 |
(一) 受贿共同犯罪的立法演变 | 第12-13页 |
(二) 受贿共同犯罪的理论依据 | 第13-15页 |
二、受贿罪共同犯罪的构成分析 | 第15-31页 |
(一) 受贿罪共同犯罪的主体 | 第15页 |
(二) 受贿罪共同犯罪的主观方面 | 第15-18页 |
1、共同受贿的实行故意 | 第16-17页 |
2、共同受贿的组织故意 | 第17页 |
3、共同受贿的教唆故意 | 第17页 |
4、共同受贿的帮助故意 | 第17-18页 |
(三) 受贿罪共同犯罪的客体 | 第18-20页 |
(四) 受贿罪共同犯罪的客观方面 | 第20-31页 |
1、实行行为与实行行为 | 第22-23页 |
2、组织行为与实行行为 | 第23-24页 |
3、教唆行为与实行行为 | 第24-25页 |
4、帮助行为与实行行为 | 第25-31页 |
三、受贿罪共同犯罪的认定 | 第31-41页 |
(一) 共同利益人形成受贿罪共犯的认定 | 第31-36页 |
1、共同利益人明知受贿而与之共享的情形 | 第32页 |
2、共同利益人在受贿现场的情形 | 第32-33页 |
3、共同利益人接受贿赂后转告的情形 | 第33-34页 |
4、共同利益人向他人索贿的情形 | 第34页 |
5、共同利益人被唆使受贿的情形 | 第34-36页 |
(二) 共同利益人以外的其他人形成受贿罪共犯的认定 | 第36-37页 |
1、共同受贿后分赃的情形 | 第36-37页 |
2、共同受贿后没有接受财务的情形 | 第37页 |
(三) 国家工作人员指定行贿人将财物送给密切关系人行为的认定 | 第37-39页 |
1、关于国家工作人员 | 第37-38页 |
2、关于指定人 | 第38-39页 |
(四) 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身份收受或索取财物行为的处理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