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一、引言 | 第10-13页 |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 | 第13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2. 创新点 | 第13页 |
| 二、环境纠纷行政仲裁——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之一 | 第13-17页 |
| (一) 我国环境纠纷解决机制梳理 | 第13-15页 |
| (二) 环境纠纷行政仲裁的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 1. 环境纠纷行政仲裁的概念及特征 | 第15-16页 |
| 2. 环境纠纷行政仲裁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16-17页 |
| 三、环境纠纷行政仲裁的正当性分析 | 第17-25页 |
| (一) 国内环境纠纷现状不容乐观 | 第17-18页 |
| (二) 我国现行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存在局限性 | 第18-22页 |
| 1. 民间性解决制度的局限性 | 第18-20页 |
| 2. 行政处理制度的局限性 | 第20-21页 |
| 3. 司法救济的局限性 | 第21-22页 |
| (三) 环境纠纷行政仲裁的比较优势 | 第22-25页 |
| 四、环境纠纷行政仲裁的证成 | 第25-34页 |
| (一)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 1. 行政权的司法化理论 | 第25-26页 |
| 2. 公共信托理论 | 第26-27页 |
| 3. 和谐本位理论 | 第27-28页 |
| (二) 法律基础 | 第28-29页 |
| (三) 文化基础 | 第29-30页 |
| (四) 价值基础 | 第30-31页 |
| (五) 实践基础 | 第31-34页 |
| 1. 日本的环境纠纷行政仲裁 | 第31-32页 |
| 2. 韩国的环境纠纷行政仲裁 | 第32-33页 |
| 3. 我国的环境纠纷行政仲裁 | 第33-34页 |
| 五、建立我国环境纠纷行政仲裁制度的法律思考 | 第34-41页 |
| (一) 环境纠纷行政仲裁在我国面临困境的缘由 | 第34-35页 |
| (二) 环境纠纷行政仲裁困境的应对 | 第35-39页 |
| 1. 以权力制约权力 | 第36-38页 |
| 2. 以权利制约权力 | 第38-39页 |
| (三) 建立环境纠纷行政仲裁制度的其他具体内容设计 | 第39-41页 |
| 1. 行政仲裁机构的设置 | 第39页 |
| 2. 行政仲裁员的选任和管理 | 第39-40页 |
| 3. 行政仲裁的费用问题 | 第40-41页 |
| 4. 行政仲裁的配套机制——政府环保指标考核 | 第41页 |
| 六、结语 | 第41-43页 |
| 注释 | 第43-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