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符号说明 | 第9-14页 |
前言 | 第14-17页 |
第一章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学研究 | 第17-31页 |
·仪器和试药 | 第17页 |
·仪器 | 第17页 |
·试药 | 第17页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7-28页 |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包封率紫外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8-23页 |
·乳香挥发油紫外测定波长的确定 | 第18页 |
·专属性 | 第18-19页 |
·线性范围 | 第19-20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20页 |
·空白脂质体回收率 | 第20-21页 |
·乳香挥发油的回收率 | 第21-22页 |
·乳香挥发油在空白脂质体中的回收率 | 第22页 |
·萃取次数的考察 | 第22-23页 |
·BCB脂质体包封率的UV测定 | 第23页 |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包封率气相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3-28页 |
·乳香挥发油的GC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23-24页 |
·色谱行为 | 第24页 |
·内标物的确定 | 第24-25页 |
·专属性 | 第25页 |
·内标物的标准曲线 | 第25-26页 |
·乳香挥发油的线性范围 | 第26-27页 |
·精密度 | 第27页 |
·重复性 | 第27页 |
·回收率 | 第27-28页 |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包封率紫外测定方法的确立 | 第28页 |
·讨论 | 第28-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处方及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31-39页 |
·仪器和试药 | 第31页 |
·仪器 | 第31页 |
·试药 | 第31页 |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的制备 | 第31-37页 |
·单因素考察 | 第32-34页 |
·磷脂种类的选择 | 第32页 |
·胆固醇的用量选择 | 第32-33页 |
·胆固醇与磷脂比的影响 | 第33页 |
·药脂比的影响 | 第33页 |
·制备温度的影响 | 第33页 |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33页 |
·搅拌时间的考察 | 第33-34页 |
·超声时间的考察 | 第34页 |
·处方及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34-37页 |
·因素和水平的确定以及试验设计 | 第34-35页 |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5-37页 |
·讨论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药剂学质量评价 | 第39-45页 |
·仪器和试药 | 第39页 |
·仪器 | 第39页 |
·试药 | 第39页 |
·评价指标及结果 | 第39-44页 |
·性状 | 第39页 |
·显微形态 | 第39-40页 |
·粒径与分布 | 第40-41页 |
·Zeta电位 | 第41页 |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pH值的测定 | 第41页 |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 第41-42页 |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的初步稳定性 | 第42-44页 |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混悬液的沉降稳定性 | 第42页 |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的渗漏率 | 第42-43页 |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的加速稳定性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药效学研究 | 第45-62页 |
·材料 | 第45-46页 |
·细胞 | 第45页 |
·动物 | 第45页 |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 | 第45-46页 |
·对照药品和试剂 | 第46页 |
·器具 | 第46页 |
·方法 | 第46-49页 |
·药效学实验 | 第46-47页 |
·血液生化学检测 | 第47页 |
·骨髓像检测 | 第47页 |
·瘤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47-48页 |
·免疫组化 | 第48-49页 |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 | 第48-49页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的表达 | 第49页 |
·数据处理 | 第49页 |
·结果 | 第49-59页 |
·药效学实验结果 | 第49-54页 |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对人肝癌(HepG2)细胞Balb/c-nu移植瘤体积的影响 | 第49-50页 |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对人肝癌(HepG2)细胞Balb/c-nu移植瘤的肿瘤生长抑制率 | 第50-51页 |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对人肝癌(HepG2)细胞Balb/c-nu移植瘤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51页 |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对人肝癌(HepG2)细胞Balb/c-nu移植瘤瘤重的影响 | 第51-53页 |
·乳香挥发油脂质体对人肝癌(HepG2)细胞Balb/c-nu移植瘤大体形态的影响 | 第53-54页 |
·血液生化学检测结果 | 第54页 |
·骨髓像检测结果 | 第54-55页 |
·免疫组化结果 | 第55-59页 |
·HE染色 | 第55-56页 |
·增殖核抗原PCNA | 第56-57页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 第57-58页 |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综述 | 第6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