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越赤道气流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大气涛动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北极涛动 | 第12页 |
| ·南极涛动 | 第12-13页 |
| ·南北涛动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16-23页 |
| ·资料说明 | 第16页 |
| ·方法 | 第16-23页 |
| ·线性倾向估计 | 第16-17页 |
| ·气候趋势系数 | 第17页 |
| ·滑动相关分析 | 第17-18页 |
| ·小波分析 | 第18-19页 |
| ·合成分析 | 第19-20页 |
| ·Mann-Kendall法 | 第20-21页 |
| ·T检验 | 第21-22页 |
| ·F检验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夏季亚澳季风区两支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夏季风活动的联系 | 第23-34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资料和方法 | 第23-24页 |
| ·越赤道气流强度的时间演变特征 | 第24-28页 |
| ·越赤道气流的强度变化及突变分析 | 第24-26页 |
| ·越赤道气流的周期 | 第26-27页 |
| ·越赤道气流的对比分析 | 第27-28页 |
| ·越赤道气流强弱相应的环流场变化 | 第28-32页 |
| ·越赤道气流与850hPa风场的相关分析 | 第28-30页 |
| ·越赤道气流强弱类合成分析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越赤道气流与南北涛动(IHO)的联系 | 第34-44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资料 | 第34页 |
| ·越赤道气流的空间特征分析 | 第34-38页 |
| ·夏季 | 第35-36页 |
| ·冬季 | 第36-38页 |
| ·南北涛动的时间特征分析 | 第38-40页 |
| ·越赤道气流与南北涛动(IHO)的关系 | 第40-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南北涛动(IHO)、北极涛动(AO)、南极涛动(AAO)的联系 | 第44-59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资料 | 第44页 |
| ·IHO、AO、AAO指数定义及相关 | 第44-49页 |
| ·IHO、AO、AAO指数与地面气压的联系 | 第49-53页 |
| ·IHO、AO、AAO指数与地面气温的联系 | 第53-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 第59-61页 |
| ·研究内容总结 | 第59-60页 |
|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