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 ·配电网线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配电网损耗的特点及课题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配电网损耗的特点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简介 | 第11-12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2-13页 |
|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 第2章 配电网线损计算基础及方法 | 第14-23页 |
| ·配电网线损构成与分类 | 第14页 |
| ·配电网线损计算准备工作 | 第14-15页 |
| ·计算范围 | 第14页 |
| ·线损理论计算的要求 | 第14-15页 |
| ·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综述 | 第15-20页 |
| ·均方根电流法 | 第15-16页 |
| ·平均电流法(形状系数法) | 第16页 |
| ·最大电流法(损失因数法) | 第16-17页 |
| ·等值电阻法 | 第17-18页 |
| ·前推回代法 | 第18-20页 |
| ·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20-21页 |
| ·算法的选择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10kV配电网线损计算的数学模型 | 第23-28页 |
| ·配电网络拓扑图 | 第23页 |
| ·10kV配电网元件线损计算数学模型的选择 | 第23-24页 |
| ·配电网等值电阻计算的数学模型 | 第24-27页 |
| ·配电线路的等效电阻 | 第24-25页 |
| ·配电网全部配电线路的等值电阻 | 第25-26页 |
| ·配电变压器的等值电阻 | 第26页 |
| ·配电网全部配变的等值电阻 | 第26-27页 |
| ·配电网中的电能损耗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4章 基于LabVIEW平台的SCADA系统通讯及数据库访问 | 第28-38页 |
| ·LabVIEW的TCP节点 | 第28-31页 |
| ·TCPVIs和函数 | 第28-29页 |
| ·基于TCP协议数据通信 | 第29-31页 |
| ·与SCADA系统的通讯接口 | 第31-33页 |
| ·与SCADA系统的数据通信 | 第31-32页 |
| ·SCADA遥测数据的解读与存储 | 第32页 |
| ·通讯程序 | 第32-33页 |
| ·与用电营销MIS系统的通讯接口 | 第33页 |
| ·基于LabVIEW对Access数据库的访问 | 第33-37页 |
| ·ActiveX控件 | 第33-35页 |
| ·数据库访问的实现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5章 10kV线损在线自动生成分析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 第38-47页 |
| ·系统总体功能 | 第38-40页 |
| ·系统设定 | 第38-39页 |
| ·数据维护 | 第39页 |
| ·线损计算 | 第39-40页 |
| ·线损分析 | 第40页 |
| ·报表输出 | 第40页 |
| ·配电网线损计算软件设计 | 第40-46页 |
| ·基本数据类型与配置文件说明 | 第42-43页 |
| ·各个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 第43-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6章 基于LabVIEW的10kV线损在线自动生成分析管理系统的实现 | 第47-60页 |
| ·软件开发平台 | 第47-50页 |
| ·操作系统 | 第47页 |
| ·编程软件 | 第47-49页 |
| ·系统安全措施 | 第49-50页 |
| ·10kV配电网线损计算算例 | 第50-51页 |
| ·用户登录界面 | 第51-52页 |
| ·系统主操作平台 | 第52页 |
| ·各个子系统功能实现 | 第52-59页 |
| ·数据维护模块 | 第52-54页 |
| ·线损计算模块 | 第54-55页 |
| ·线损分析模块 | 第55-56页 |
| ·报表输出模块 | 第56-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 ·工作总结 | 第60-61页 |
| ·今后展望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附录 | 第65-8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