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8-18页 |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8-13页 |
·课堂教学生成与课堂教学预设 | 第8-9页 |
·课堂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 第9-10页 |
·教学过程观的发展 | 第10-11页 |
·为“生成”而“预设”的教学观 | 第11-13页 |
·本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7页 |
·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为“生成”而“预设”的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 第16-17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促进学生生动而有个性的发展 | 第17页 |
·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 | 第17页 |
·丰富教学理论体系 | 第17-18页 |
2 当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研究 | 第18-32页 |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过程的实施 | 第19页 |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19-32页 |
·化学课堂教学预设过于“刚性化” | 第20-25页 |
·过于“刚性化”的思想导致预设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 | 第20-21页 |
·过于“刚性化”的思想导致教学内容预设缺乏适应性 | 第21-23页 |
·过于“刚性化”的思想导致教学方法预设缺乏探究性 | 第23-24页 |
·过于“刚性化”的思想导致教学媒体的预设只注重其外在形 | 第24-25页 |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过于“程序化” | 第25-27页 |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过于“理想化” | 第27-30页 |
·化学课堂教学反思过于“表面化” | 第30-32页 |
3 为“生成”而‘预设“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 第32-51页 |
·为生成而进行化学课堂教学预设的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第32-35页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2-34页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34页 |
·博尔诺夫对教学过程“非连续性”的认识 | 第34-35页 |
·为“生成”而“预设”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 | 第35-38页 |
·学习对象的主体性 | 第35-36页 |
·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 第36页 |
·教学方法的探究性 | 第36-37页 |
·教学资源的融合性 | 第37-38页 |
·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 第38页 |
·教学反思的发展性 | 第38页 |
·为“生成”而“预设”的化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 第38-51页 |
·国内外教学设计的几个重要模式 | 第39-41页 |
·为“生成”而“预设”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 第41-43页 |
·为“生成”而“预设”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 第43-51页 |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研究对象 | 第43-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页 |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课前,用精心的预设“预约”课堂上生成的精彩 | 第45-48页 |
·课中,及时调整预设促进学生的生成 | 第48-49页 |
·课后,反思和完善预设 | 第49-51页 |
4 为“生成”而“预设”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 第51-57页 |
·更新教学观点,设计弹性化的化学课堂教学方案 | 第51-54页 |
·转变教师角色,为学生的生成创造可能的机会 | 第54-56页 |
·加强教学反思研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 第56-57页 |
5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编的著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