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类型 | 第10-12页 |
·主要代表种群(族) | 第10-12页 |
·其他热带、亚热带群体 | 第12页 |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光周期敏感性研究 | 第12-15页 |
·玉米光周期临界日长及感光阶段 | 第12-13页 |
·玉米周期敏感程度的评价指标 | 第13页 |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光周期敏感特性 | 第13-15页 |
·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的遗传特性 | 第15页 |
·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研究 | 第15页 |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在温带的利用 | 第15-17页 |
·热带、亚热带种质在温带利用的发展情况及现状 | 第15-16页 |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资源在温带育种中的改良和利用方法 | 第16-17页 |
·玉米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群、杂种优势模式 | 第17-21页 |
·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群、杂种优势模式的概念 | 第17-18页 |
·玉米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模式研究方法和进展 | 第18-19页 |
·热带、亚热带种质同温带种质的配合力及杂优模式研究 | 第19-21页 |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在温带育种利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1-22页 |
·光周期敏感性 | 第21页 |
·缺少被鉴定、改良的热带、亚热带育种材料的性状信息 | 第21页 |
·热带、亚热带种质导入温带种质的比例问题 | 第21页 |
·缺少温、热种质间杂种优势的研究 | 第21-22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3-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47页 |
·方差分析结果 | 第25-26页 |
·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特性分析 | 第26-36页 |
·各性状在不同光周期环境下的表现情况 | 第26-31页 |
·不同亲本类型组配的杂交种的各性状表现 | 第31-32页 |
·温热杂交种的光周期敏感特性 | 第32-33页 |
·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遗传模型分析 | 第33-36页 |
·温热杂交种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配合力分析 | 第36-43页 |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6-37页 |
·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37-43页 |
·群体配合力方差及遗传力分析 | 第43页 |
·温热杂交种产量杂种优势分析 | 第43-47页 |
·温热杂交种的单株产量表现 | 第43-44页 |
·单株产量配合力分析 | 第44-45页 |
·杂种优势分析 | 第45-47页 |
5 讨论 | 第47-52页 |
·温热杂交种的光周期敏感性特点、适应性及利用潜力 | 第47-48页 |
·温热杂交种的光周期敏感性相关性状遗传特点及改良利用方法 | 第48-49页 |
·温热杂交种的热带种质遗传成分比例及杂种优势利用模式 | 第49-50页 |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工作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