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引言 | 第8-10页 |
·本文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内燃机缸内工作过程数值模拟的发展和分类 | 第10-13页 |
·零维模型 | 第10-11页 |
·准维模型 | 第11-12页 |
·多维模型 | 第12-13页 |
·本文的工作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三维计算模型及算法 | 第14-27页 |
·拉格朗日多相流基本方程 | 第14-16页 |
·扩散相的基本守恒方程 | 第14-15页 |
·连续相基本守恒方程 | 第15-16页 |
·RNG κ- ε湍流模型 | 第16-17页 |
·柴油机喷雾过程子模型 | 第17-21页 |
·喷孔内的流动及穴蚀 | 第17页 |
·雾化模型 | 第17-19页 |
·液滴破碎模型 | 第19-20页 |
·液滴碰撞模型 | 第20-21页 |
·沸腾模型 | 第21页 |
·燃烧过程子模型 | 第21-23页 |
·“shell”自燃模型 | 第21-22页 |
·湍流燃烧模型 | 第22-23页 |
·NO_x 生成模型 | 第23-24页 |
·碳烟(soot)生成模型 | 第24-26页 |
·PISO 算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燃烧过程分析及其对碳烟和NO_x 排放的影响 | 第27-37页 |
·6102BZLQ 型柴油机计算网格的生成 | 第27页 |
·柴油机模拟中采用的主要模型 | 第27-28页 |
·柴油机实验方法及设备 | 第28-29页 |
·数值模拟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29页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29-35页 |
·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 第29-31页 |
·缸内速度场发展历程 | 第31-32页 |
·湍动能分布 | 第32页 |
·缸内温度场分布 | 第32-33页 |
·NO_x 排放生成分析 | 第33-34页 |
·碳烟生成分析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边界条件对燃烧过程及碳烟和NO_x 排放的影响 | 第37-63页 |
·涡流比对柴油机燃烧过程及排放的影响 | 第37-41页 |
·涡流比对缸内压力和平均温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涡流比对缸内速度场的影响 | 第38-39页 |
·涡流比对湍动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涡流比对碳烟和NO_x 排放的影响 | 第40-41页 |
·喷油提前角对柴油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与分析 | 第41-43页 |
·喷油提前角对缸内压力和平均温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喷油提前角对碳烟排放的影响 | 第42-43页 |
·喷油提前角对NO_x 排放的影响 | 第43页 |
·喷孔直径对柴油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与分析 | 第43-48页 |
·喷孔直径对缸内压力、平均温度及放热率的影响 | 第44页 |
·喷孔直径对缸内速度场的影响 | 第44-45页 |
·喷孔直径对缸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45-46页 |
·喷孔直径对碳烟排放的影响 | 第46-47页 |
·喷孔直径对NO_x 排放的影响 | 第47-48页 |
·喷雾夹角对柴油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与分析 | 第48-52页 |
·喷雾夹角对缸内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 第49页 |
·喷雾夹角对油束发展及温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喷雾夹角对碳烟排放和NO_x 排放的影响 | 第50-52页 |
·喷油嘴位置对柴油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 | 第52-55页 |
·喷油嘴位置对缸内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 第52页 |
·喷油嘴位置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52-53页 |
·喷油嘴位置对碳烟排放的影响 | 第53-54页 |
·喷油嘴位置对NO_x 排放的影响 | 第54-55页 |
·共轨压力对柴油机燃烧过程及排放的影响 | 第55-60页 |
·共轨压力对缸内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共轨压力对速度场的影响 | 第56-57页 |
·共轨压力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57-58页 |
·共轨压力对碳烟排放的影响 | 第58-59页 |
·共轨压力对NO_x 排放的影响 | 第59-60页 |
·进气初始压力对柴油机燃烧过程及排放的影响 | 第60-61页 |
·进气初始压力对缸内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初始压力对碳烟排放和NO_x 排放的影响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 第63-65页 |
·全文总结 | 第63-64页 |
·工作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