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复杂断块油田成藏控制因素--以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为例

第一章 前言第1-21页
   ·研究目的意义第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研究内容第17页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17-18页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8-19页
   ·主要创新点和成果第19-21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第21-26页
   ·区域地质概况第21-23页
   ·勘探开发简介第23-26页
第三章 油层细分对比第26-51页
   ·细分对比原则第27页
   ·储层多级次细分对比方法第27-42页
     ·利用标志层对比第28-30页
     ·利用层序地层学研究结果对比第30-40页
     ·利用沉积微相研究结果从成因上细分对比第40页
     ·钻井与地震结合对比提高对比可靠性第40-42页
     ·建立标准剖面逐井追踪对比第42页
   ·砂体横向变化模式第42-49页
   ·细分对比结果第49-51页
第四章 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第51-82页
   ·构造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对策第51-52页
   ·泌阳凹陷构造演化特征第52-56页
   ·北部斜坡带构造演化特征第56-60页
   ·构造应力分析及构造形成机制第60-69页
     ·构造应力分析第60-65页
     ·伸展构造的发育机制第65-67页
     ·反转构造的发育机制第67-68页
     ·变换构造的发育机制第68-69页
   ·新庄油田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第69-82页
第五章 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研究第82-129页
   ·沉积体系分析第82-91页
     ·北部斜坡带沉降史分析第82-84页
     ·北部斜坡带主要含油层序沉积体系构成第84-89页
     ·北部斜坡带三角洲沉积特征第89-91页
   ·沉积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标志第91-100页
     ·碎屑沉积物特征第91-92页
     ·碎屑物结构第92-93页
     ·沉积构造第93-94页
     ·电性标志第94-96页
     ·砂体分布特征第96-97页
     ·古气候和沉积背景第97-100页
   ·相关问题讨论第100-104页
   ·细分沉积微相及特征第104-120页
     ·辫状三角洲平原亚相第104-110页
     ·辫状三角洲前缘亚相第110-118页
     ·前辫状三角洲亚相第118-120页
   ·储层构成单元分析第120-122页
   ·沉积模式第122页
   ·微相能量分析法及计算机自动划分微相方法探讨第122-129页
     ·基本原理第122-126页
     ·技术方法第126-129页
第六章 储集性能第129-135页
第七章 复杂断块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第135-202页
   ·复杂断块油藏地质特点第135-145页
     ·构造特点第135-138页
     ·油藏分布特点第138-145页
   ·成藏控制因素第145-194页
     ·成藏条件第146-153页
       ·成藏基础条件第146-151页
       ·有利成藏条件分析第151-153页
     ·构造演化、砂体沉积与油气成藏第153-170页
       ·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第153-164页
       ·砂体沉积对油气成藏的控制第164-166页
       ·构造抬升剥蚀对油气成藏的控制第166-170页
     ·断裂系统与油气成藏第170-189页
       ·断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第170-174页
       ·断层封堵性分析第174-183页
       ·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第183-189页
     ·温压场、流体势与油气成藏第189-194页
       ·古温度场模拟第191页
       ·古压力场模拟第191-192页
       ·泌阳凹陷流体势模拟结果分析第192-193页
       ·泌阳凹陷温压场及流体势演化模拟分析第193-194页
       ·泌阳凹陷温压场及流体势演化对油气成藏作用第194页
   ·复杂断块油田油气富集规律第194-202页
第八章 复杂断块油田认识方法第202-246页
   ·及早判断寻找有利方向第202-207页
     ·复杂断块早期判别第202-206页
     ·寻找富集区第206-207页
   ·地震勘探方法的运用第207-226页
     ·浅层复杂断块群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第207-209页
     ·浅层复杂断块群三维地震处理技术第209-219页
     ·浅层复杂断块群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第219-226页
       ·空间层位标定技术第220-221页
       ·三维可视化技术第221-223页
       ·三维相干体技术第223-225页
       ·断层封堵性分析技术第225-226页
   ·油藏地质方法第226-246页
     ·地层划分对比第227-231页
     ·构造、断裂系统及油藏研究第231-246页
第九章 北部斜坡带勘探目标评价及潜力分析第246-268页
   ·王集—新庄地区第246-251页
     ·成藏要素及空间匹配第246-248页
     ·成藏作用及时间匹配第248-249页
     ·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第249-250页
     ·取得的主要认识第250-251页
   ·古城地区第251-256页
     ·成藏要素及空间匹配第251-253页
     ·成藏作用及时间匹配第253-254页
     ·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第254-255页
     ·取得的主要认识第255-256页
   ·杨楼地区第256-258页
     ·成藏要素第256-257页
     ·取得的主要认识第257-258页
   ·勘探潜力分析第258-268页
结论第268-271页
致谢第271-273页
参考文献第273-280页
岩心照片第280-284页

论文共2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失眠的中医症状证候特征及其心理特征研究
下一篇:基于风险分析的可转换债券条款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