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2页 |
第一节 主要概念说明 | 第13-17页 |
一、研究的时间断代:1796—1911年 | 第13页 |
二、湘西苗疆的范围 | 第13-16页 |
三、多民族的概念与多民族的实际指称 | 第16-17页 |
四、使用“近代重构”的基本理由 | 第17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说明 | 第17-22页 |
一、研究回顾:400年苗疆研究史简评 | 第18-20页 |
二、当代研究成果的基本估计 | 第20页 |
三、本课题确立的基本原则以及宗旨 | 第20-21页 |
四、重要名词解释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近代重构前的社区历史概况 | 第22-35页 |
第一节 传说中的远古时代 | 第22-24页 |
一、传统的传说时代 | 第22-23页 |
二、新传说时代 | 第23-24页 |
三、传说时代的基本特点 | 第24页 |
第二节 羁縻制时代 | 第24-27页 |
一、封建国家的羁縻理念 | 第25页 |
二、湘西苗疆羁縻制社会历史的过程 | 第25-26页 |
三、羁糜制时代湘西苗疆与外界的冲突与合作关系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土司制时代 | 第27-31页 |
一、沿革 | 第27-29页 |
二、管理 | 第29-30页 |
三、经济状况 | 第30-31页 |
第四节 改土归流与厅县设置 | 第31-35页 |
一、改土归流过程 | 第31-33页 |
二、1704—1795年间的厅县变迁 | 第33页 |
三、新时代背景上的“冲突与合作”关系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重构前的乡村社区现状 | 第35-57页 |
第一节 苗族乡村社区的状况 | 第35-40页 |
一、社区规模与地理分布 | 第35-36页 |
二、社区管理与社区维系 | 第36-37页 |
三、财富积累的障碍之一:椎牛与祭鬼 | 第37-38页 |
四、财富积累的障碍之二:分家制 | 第38-39页 |
五、内储式社会流动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汉族与土家族村社区的状况 | 第40-46页 |
一、民族融和加快 | 第40-41页 |
二、小农经济正得到全面发展 | 第41-43页 |
三、宗族权力:村社区权力结构中的新兴力量 | 第43-44页 |
四、村社区管理权的过渡形式 | 第44-46页 |
第三节 乡村社区的特点 | 第46-57页 |
一、民族乡村社区交错分布格局 | 第46页 |
二、多历史进程的乡村社区结构 | 第46-49页 |
三、变动不居的民族政策 | 第49-52页 |
四、社区积怨与冲突 | 第52-54页 |
五、尖锐的人地矛盾与缺乏转移途径的剩余劳动力 | 第54-57页 |
第四章 社区近代重构的历史机缘(1795—1797年) | 第57-70页 |
第一节 直接的历史机缘——乾嘉苗民起义 | 第57-64页 |
一、起义缘起与经过 | 第57-59页 |
二、起义的特点 | 第59-61页 |
三、起义造成的历史后果 | 第61-64页 |
第二节 民族事务对话与民族政策设计 | 第64-70页 |
一、苗族人提出的对话纲领:“逐客民、复故地”与“苗子也可做官” | 第64-66页 |
二、严如熤的回应策略 | 第66-67页 |
三、严如熤的回应策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第67页 |
四、和琳的善后政策设计 | 第67-68页 |
五、“民苗为二以相安”政策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68-70页 |
第五章 重构苗疆民族关系 | 第70-80页 |
第一节 民族社区土地法制化 | 第70-72页 |
一、民族社区土地法制化的提出 | 第70页 |
二、民族社区土地法制化过程中的矛盾及其对策 | 第70-72页 |
三、民族社区土地法制化的延伸 | 第72页 |
第二节 180里边墙与700里军事防线 | 第72-74页 |
第三节 保护民族经济 | 第74-76页 |
一、为苗族免粮免差徭 | 第74-75页 |
二、为苗疆减屯租 | 第75-76页 |
第四节 有限开放的民族贸易政策 | 第76-77页 |
第五节 严禁民族间通婚 | 第77-78页 |
第六节 建设非武装化社区 | 第78-80页 |
第六章 重构社区人地关系 | 第80-95页 |
第一节 就业转移:苗兵、练勇和屯丁 | 第80-84页 |
一、5000名苗兵 | 第80-82页 |
二、7000名屯丁与1000名练勇 | 第82-83页 |
三、围绕苗兵与屯丁发生的就业对话 | 第83-84页 |
第二节 均屯田:土地改革与地方财政建设 | 第84-90页 |
一、地方财政短缺的封建行政与儒学精英的社会理想 | 第84页 |
二、均屯田的设计理念 | 第84-85页 |
三、均屯田的实践历程 | 第85-88页 |
四、官民对话:为何要均田 | 第88-90页 |
第三节 人地关系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第90-93页 |
一、政府组织的三次农作物结构调整 | 第90-92页 |
二、产业调整的意义 | 第92-93页 |
第四节 人地矛盾解决方案的后果与评价 | 第93-95页 |
第七章 乡村社区社会阶层变迁 | 第95-107页 |
第一节 半职业化管理阶层的形成 | 第95-101页 |
一、社区重构前的社会阶层 | 第95-96页 |
二、屯弁、屯长、仓书、斗级——均屯田带来的新阶层 | 第96-99页 |
三、苗官——国家化、社区化与民族化一体的乡村社区新管理阶层 | 第99-101页 |
第二节 知识分子成为乡村社区中的新兴权力阶层 | 第101-103页 |
一、知识分子的培养 | 第101-102页 |
二、知识分子大量充任屯长 | 第102页 |
三、没有担任管理职务的知识分子也被赋予一定的社区管理权 | 第102-103页 |
第三节 乡村社区传统精英逐渐萎缩 | 第103-104页 |
第四节 乡村社区内社会流动新模式 | 第104-107页 |
一、社会流动具有政治身份的上升趋势 | 第105页 |
二、社会流动出现了追求文化上升的新模式 | 第105页 |
三、伴随政治与文化的向上流动,出现了经济地位的向上流动新模式 | 第105-107页 |
第八章 乡村社区权力结构变迁 | 第107-120页 |
第一节 国家权力借助半职业化管理阶层进入乡村社区 | 第107-108页 |
一、1704—1795年之间,国家权力并未进入乡村社区 | 第107-108页 |
二、1796年之后,半职业阶层成为国家权力乡村社区化过程的桥梁 | 第108页 |
第二节 乡村社区中的“三权”划分 | 第108-117页 |
一、乡村社区中新形成三种权力:国家权力、乡村社区自治权及社区传统权力 | 第108-109页 |
二、国家权力行使领域 | 第109-112页 |
三、乡村社区自治权行使领域 | 第112-113页 |
四、社区传统权力行使领域 | 第113-117页 |
第三节 乡村社区中的“三权”合作 | 第117-118页 |
一、共同合作向国家争取社区利益 | 第117-118页 |
二、其他方面的合作 | 第118页 |
第四节 社区权力重构的经验 | 第118-120页 |
第九章 重构社区教育体系 | 第120-130页 |
第一节 苗疆社区教育体系概况及其历史动态 | 第120-127页 |
一、苗疆义学馆数及其历史动态 | 第120-123页 |
二、苗疆的私塾教育 | 第123页 |
三、县厅学校、书院与武学 | 第123-124页 |
四、教育经费的开支与筹措 | 第124-126页 |
五、教师的选拔与考核 | 第126-127页 |
第二节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社会公共利益的新发展 | 第127-128页 |
一、民族教育政策的争取与落实 | 第127页 |
二、贵州巡抚田兴恕“报效”欠饷案背后的社区意识 | 第127-128页 |
第三节 社区教育的公共性评价 | 第128-130页 |
一、公共支出:对封建财政体制的一个挑战 | 第128页 |
二、公共话题:义教工程引出“公平性”关注与评论 | 第128-130页 |
第十章 重构社会保障体系 | 第130-137页 |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传统体系 | 第130-133页 |
一、苗族乡村社区 | 第130-131页 |
二、土家族与汉族乡村社区 | 第131-133页 |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新创体系 | 第133-135页 |
一、民兵优抚制度 | 第133-134页 |
二、蠲免制度 | 第134-135页 |
三、赈济制度 | 第135页 |
四、义仓 | 第135页 |
第三节 关于苗疆社会保障的评价 | 第135-137页 |
第十一章 重构社区宗教体系 | 第137-147页 |
第一节 站在封建国家立场上重新审视民族宗教 | 第137-141页 |
一、站在教化的立场上发现白帝天王的价值 | 第137-139页 |
二、站在经济的立场上发现椎牛祭鬼对生产的恶劣影响 | 第139-141页 |
第二节 调整宗教政策,重建社区宗教体系 | 第141-147页 |
一、加大社区宗教建设的财政投入 | 第141-142页 |
二、御封白帝天王与广建天王庙 | 第142-144页 |
三、严禁苗族人椎牛祭鬼 | 第144-145页 |
四、扶持佛道教及汉族其它宗教 | 第145页 |
五、社区宗教的新发展:代表儒家精神的名宦祠、乡贤祠与名人祠陆续建立 | 第145-147页 |
第十二章 结语 | 第147-151页 |
第一节 国家权力纵深运作与多民族社区管理制度创新 | 第147-148页 |
一、在多民族社区国家权力如何纵深运作,以实现国家权力与社区自治权、民族自治权之间达成有机统一? | 第147页 |
二、制度创新与国家权力的纵深运作对缩小各民族社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进多民族社区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 第147-148页 |
三、权力结构的活力性设计与制度运行中“日久弊生”的历史性困惑 | 第148页 |
第二节 多民族社区的有限开放模式及其发展潜力 | 第148-150页 |
一、“有限开放”模式及其特征 | 第148-149页 |
二、苗疆多民族社区的治理实践:有限开放与社区规模 | 第149-150页 |
第三节 其它结论:关于中国近代发端的讨论 | 第150-151页 |
附录一:清代苗疆社区的各种数据资料 | 第151-171页 |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 第171-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登记 | 第174-175页 |
致谢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