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图目次 | 第13-15页 |
表目次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7-2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7-2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20-23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7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二、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7-28页 |
第四节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8-3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31-64页 |
第一节 跨国企业经典理论综述 | 第31-40页 |
一、 基于制造业的跨国公司理论 | 第31-34页 |
二、 基于服务业的跨国公司理论 | 第34-40页 |
第二节 跨国经营的资源基础理论 | 第40-44页 |
一、 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40-42页 |
二、 资源基础理论对国际市场进入战略的解释 | 第42-44页 |
第三节 国际市场进入战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44-60页 |
一、 国际市场区位选择的研究现状 | 第45-49页 |
二、 国际市场进入时机的研究现状 | 第49-52页 |
三、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52-60页 |
第四节 现有研究评述 | 第60-64页 |
第三章 搜索引擎类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 第64-111页 |
第一节 搜索引擎类企业经营特征分析 | 第64-69页 |
一、 搜索引擎类企业的发展 | 第64-65页 |
二、 搜索引擎类企业的运行机制 | 第65-66页 |
三、 搜索引擎类企业的运行特征 | 第66-69页 |
第二节 全球搜索引擎企业跨国经营概况分析 | 第69-76页 |
一、 搜索引擎跨国企业的成长 | 第69-73页 |
二、 全球搜索引擎类跨国企业的发展特点 | 第73-76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76-82页 |
一、 理论预设 | 第76-80页 |
二、 案例选择 | 第80-81页 |
三、 数据收集 | 第81-82页 |
第四节 案例分析 | 第82-110页 |
一、 案例内数据分析 | 第82-100页 |
二、 跨案例聚类分析 | 第100-110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四章 搜索引擎类企业国际市场区位选择 | 第111-145页 |
第一节 区位选择研究模型与假设提出 | 第111-118页 |
一、 国际市场区位选择研究模型的提出 | 第111-112页 |
二、 假设提出 | 第112-118页 |
第二节 搜索引擎企业的国际市场区位选择研究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118-138页 |
一、 研究设计 | 第118-126页 |
二、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26-137页 |
三、 研究讨论 | 第137-138页 |
第三节 搜索引擎类企业国际市场区位选择矩阵 | 第138-14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五章 搜索引擎类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时机选择 | 第145-174页 |
第一节 市场进入时机早晚的选择模型 | 第145-150页 |
一、 博弈模型 | 第146-147页 |
二、 模型分析 | 第147-150页 |
第二节 搜索引擎类企业国际市场再进入时机选择模型 | 第150-155页 |
一、 企业国际化知识对进入—退出—再进入时机选择的影响 | 第150-152页 |
二、 市场因素对进入—退出—再进入时机选择的影响 | 第152-155页 |
第三节 再进入时机选择逻辑模型多案例分析 | 第155-173页 |
一、 研究设计 | 第155-158页 |
二、 多案例分析 | 第158-168页 |
三、 研究发现 | 第168-17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73-174页 |
第六章 搜索引擎类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 | 第174-196页 |
第一节 搜索引擎类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及其分类 | 第174-177页 |
一、 搜索引擎类企业国际市场的主要进入模式 | 第174页 |
二、 基于资源利用与获取视角的进入模式分类 | 第174-177页 |
第二节 研究模型与假设提出 | 第177-182页 |
一、 区位选择与进入模式 | 第178-180页 |
二、 进入时机与进入模式 | 第180-182页 |
第三节 搜索引擎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研究模型实证分析 | 第182-195页 |
一、 研究设计 | 第182-186页 |
二、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86-192页 |
三、 研究讨论 | 第192-195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95-196页 |
第七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 第196-203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96-200页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200-201页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第201-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25页 |
网络资料来源 | 第225-226页 |
附录1 | 第226-230页 |
附录2 | 第230-235页 |
附录3 | 第235-23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236-237页 |
后记 | 第237-239页 |
附件 | 第239-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