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部分.中国现代性的发生 | 第9-20页 |
一、现代性概念的辨析 | 第9-11页 |
二、现代性在中国的发生 | 第11-14页 |
三、小说和市民社会 | 第14-16页 |
四、民族国家、市民社会和文学想象 | 第16-20页 |
第二部分.张爱玲、赵树理创作的不同取向 | 第20-42页 |
一、赵树理、张爱玲创作的整体比较 | 第21-30页 |
(一) 传统到现代的不同书写 | 第21-24页 |
(二) 民间叙事的两种表达 | 第24-27页 |
(三) 对人和人性的不同关注 | 第27-28页 |
(四) 民族国家建构和市民社会书写的两种选择 | 第28-30页 |
二、原因探析 | 第30-38页 |
(一) 童年经验和家庭影响:“农民铁笔圣手”与“贵族小姐” | 第30-32页 |
(二) 政治环境:边区生活与“沦陷的都会” | 第32-34页 |
(三) 地域文化和现代化的差异:“三晋文化”与“摩登上海” | 第34-36页 |
(四) 对“五四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反叛 | 第36-38页 |
三、革命、世俗生活和文学叙事 | 第38-42页 |
1. “革命话语”的扩张和“日常生活”的遮蔽 | 第38-40页 |
2. 另一种“现代性” | 第40-42页 |
第三部分.对张爱玲、赵树理作品不同时代的解读 | 第42-59页 |
一、从“人的文学”到“人民的文学” | 第42-45页 |
1. 人、人民及其自我认同和想象 | 第42-43页 |
2. “人的文学”到“人民的文学” | 第43-45页 |
二、张爱玲和赵树理不同时代的接受 | 第45-59页 |
(一) 40 年代的成名 | 第45-50页 |
1. “国家叙事”的“合法化”和“权威化” | 第45-47页 |
2. 认同的“裂缝” | 第47-50页 |
(二) 50~80 年代:“逃遁”与“挣扎” | 第50-54页 |
1. “民族寓言”的神圣化和“市民”认同的消逝 | 第50-53页 |
2. “民族国家”的极端发展 | 第53-54页 |
(三) 80~90 年代:重现故土与历史地再审视 | 第54-56页 |
1. “国家神话”的消弭 | 第54-56页 |
2. “市民”生活的回归 | 第56页 |
(四) 90 年代至今:“喧嚣”与“沉寂” | 第56-59页 |
1. 市民文学的崛起 | 第56-57页 |
2. 与“后现代”对话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注释 | 第61-66页 |
文学作品 | 第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后 记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