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1 引言 | 第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际背景 | 第10页 |
·国内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有关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的研究 | 第11-12页 |
·有关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的研究 | 第12-13页 |
·有关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 | 第13-14页 |
·有关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 | 第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2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基本概念 | 第16-19页 |
·土地及土地资源 | 第16-17页 |
·效益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 第17-18页 |
·土地利用及其可持续利用 | 第18页 |
·土地利用效益及其评价 | 第18-19页 |
·土地价值理论 | 第19-22页 |
·资源价值理论 | 第19-21页 |
·土地资源价值理论 | 第21-22页 |
·土地供求理论 | 第22页 |
·土地供给 | 第22页 |
·土地需求 | 第22页 |
·土地稀缺性 | 第22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2-23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3页 |
·系统论和协同论 | 第23-24页 |
·系统论 | 第23页 |
·协同论 | 第23-24页 |
3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原则、过程和方法 | 第24-36页 |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原则 | 第24-25页 |
·评价依据的借鉴性和吸收性原则 | 第24页 |
·评价内容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原则 | 第24页 |
·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 | 第24页 |
·评价应用的前瞻性和参与性原则 | 第24-25页 |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 第25-36页 |
·建立指标体系 | 第25页 |
·量化和标准化指标 | 第25-26页 |
·确定指标权重 | 第26-31页 |
·构造评价模型 | 第31-35页 |
·分析评价结果 | 第35-36页 |
4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44页 |
·指标体系的特点和功能 | 第36页 |
·指标体系的类型 | 第36-37页 |
·单一指标型 | 第36页 |
·菜单式多指标型 | 第36-37页 |
·菜单式少指标型 | 第37页 |
·综合核算体系型 | 第37页 |
·“压力—状态—响应”型 | 第37页 |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7-38页 |
·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7页 |
·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7-38页 |
·可比性和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8页 |
·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8页 |
·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38-44页 |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 第38-39页 |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 第39页 |
·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 第39-44页 |
5 保定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44-54页 |
·土地利用背景分析 | 第44-45页 |
·自然条件 | 第44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44-45页 |
·土地开发利用历史 | 第45页 |
·土地利用数量和结构分析 | 第45-51页 |
·土地数量和结构 | 第45-47页 |
·土地利用多样性分析 | 第47页 |
·土地利用集中程度分析 | 第47-48页 |
·农用地与建设用地比例分析 | 第48-49页 |
·农用地内部比例分析 | 第49-50页 |
·建设用地内部比例分析 | 第50-51页 |
·土地利用广度和深度分析 | 第51-53页 |
·土地利用广度分析 | 第51-52页 |
·土地利用深度分析 | 第52-53页 |
·本章结论 | 第53-54页 |
6 保定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 第54-75页 |
·评价区间和评价指标、方法的选择 | 第54-58页 |
·评价区间的选择 | 第54页 |
·评价指标和方法的选择 | 第54-58页 |
·协调度函数评价法 | 第58-64页 |
·确定指标功效值 | 第58页 |
·确定指标权重值 | 第58页 |
·求取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 | 第58-64页 |
·TOPSIS评价法 | 第64-71页 |
·构造规范决策矩阵 | 第64页 |
·构造规范加权决策矩阵 | 第64页 |
·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 第64页 |
·求取评价对象与正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 | 第64-71页 |
·本章结论 | 第71-75页 |
7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对策建议 | 第75-78页 |
·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土地利用的指导思想 | 第75页 |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快度、健康发展 | 第75页 |
·加快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交易市场 | 第75-76页 |
·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完善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 第76页 |
·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增强对现有耕地保护 | 第76页 |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 第76-78页 |
8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作者简历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