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24页 |
·论文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 第12-17页 |
·论文的写作背景 | 第12-15页 |
·论文的写作意义 | 第15-17页 |
·国内外有关第三产业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国外有关第三产业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内有关第三产业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结构 | 第20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20页 |
·比较分析的方法 | 第20-21页 |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21页 |
·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 | 第21页 |
·论文相关基本理论综述 | 第21-23页 |
·论文有关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 | 第21-22页 |
·有关产业政策的理论 | 第22-23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2章 第三产业的性质、地位及发展规律 | 第24-31页 |
·第三产业的划分、性质界定、地位 | 第24-27页 |
·三次产业的划分 | 第24页 |
·第三产业的性质的界定 | 第24-25页 |
·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 第25-27页 |
·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律 | 第27-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 第31-45页 |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现状 | 第31-32页 |
·黑龙省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 第32-35页 |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大 | 第32页 |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成为吸收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 第32-35页 |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 | 第35页 |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情况 | 第35-44页 |
·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等传统产业稳定发展 | 第37页 |
·批发零售、餐饮业及贸易快速增长 | 第37-38页 |
·金融、保险业不断壮大 | 第38-39页 |
·社会服务业潜力很大 | 第39-41页 |
·卫生和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 第41页 |
·教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 第41-42页 |
·旅游业蓬勃兴起 | 第42-44页 |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前景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 第45-61页 |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5-55页 |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有序度低,第三产业贡献率不足 | 第45-49页 |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竞争力不强 | 第49-51页 |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 第51页 |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低,经营方式陈旧 | 第51-52页 |
·新兴服务行业发展不快 | 第52-54页 |
·城镇化率呈虚高状况,发展动力不足 | 第54-55页 |
·影响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 | 第55-60页 |
·历史及观念因素 | 第55-56页 |
·体制因素 | 第56-57页 |
·第三产业竞争力不足的因素 | 第57页 |
·区域不平衡的因素 | 第57-59页 |
·城镇化的因素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对策 | 第61-72页 |
·破除传统思想观念,深化体制改革 | 第61-63页 |
·破除传统思想观念 | 第61-62页 |
·深化体制改革 | 第62-63页 |
·建立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 | 第63-64页 |
·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新兴、劳动密集型第三广业 | 第64-67页 |
·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 第64-65页 |
·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 | 第65-66页 |
·发展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缓解就业压力 | 第66-67页 |
·区分不同类型城市,改善第三产业区域不均状况 | 第67-68页 |
·中心城市应加大“退一、二进三”的力度 | 第67-68页 |
·单一资源性城市应强化多样化发展 | 第68页 |
·原材料基地城市应消除功能缺陷 | 第68页 |
·加大对高科技和人才的重视 | 第68-70页 |
·加快城镇化进程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