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史、文学思想史论文

《文学季刊》与1930年代文学

绪论第1-51页
 第一节 研究视野与现状第8-22页
  一、期刊研究现象的概况及方法第8-14页
  二、期刊研究热潮出现的原因第14-17页
  三、期刊研究存在的弊端第17-20页
  四、选择《文学季刊》研究的原因及拟研究方法第20-22页
 第二节《文学季刊》及副刊《水星》的诞生与停刊第22-51页
  一、1933:寂寞与喧嚣后的文学繁荣第22-32页
  二、《文学季刊》及副刊《水星》的诞生与停刊第32-41页
  三、《文学季刊》的编辑倾向与编辑特点第41-48页
  四、《文学季刊》的作者群第48-51页
第一章 《文学季刊》和京派文学的发展与流变第51-100页
 第一节《文学季刊》与京派文学的确立与发展第54-69页
  一、《文学季刊》与京派的天然联系第54-56页
  二、《文学季刊》与京派的确立第56-69页
 第二节 《文学季刊》与走向“谪京派”的京派青年作家第69-95页
  一、京派文学的文学观念第70-73页
  二、《文学季刊》中走向“谪京派”的青年作家第73-95页
 第三节 以巴金为核心的青年作家群第95-100页
  一、青年作家群的形成第96-98页
  二、青年作家群的创作平台及精神指向第98-100页
第二章 《文学季刊》与20 世纪30 年代的京派散文第100-142页
 第一节《文学季刊》与京派青年散文家的荟萃第102-108页
  一、《文学季刊》对散文创作的注重与扶植第103-105页
  二、《文学季刊》与京派青年散文家第105-108页
 第二节《文学季刊》与京派青年作家现代主义倾向的艺术性抒情散文创作第108-122页
  一、京派青年散文作家对散文创作新的开创第109-117页
  二、京派外围青年作家艺术散文的性灵抒写第117-122页
 第三节 京派青年作家艺术性散文创作的文化心态第122-132页
  一、“颓加美”的审美精神和创作心态第122-129页
  二、寻找“精神家园”的异乡人心态第129-132页
 第四节 京派青年作家艺术性散文创作的现代观念与审美手段第132-142页
  一、诗性与意象第132-136页
  二、叙述与故事第136-142页
第三章 民生叙事:《文学季刊》的人文特质第142-171页
 第一节 民生叙事中的弱势群体、生存苦难与精神境遇第145-158页
  一、民众的生存危机与作家的苦难情结第146-152页
  二、弱者的存在意义、情感世界与人的尊严第152-158页
 第二节 民生叙事中的抗争意识和社会批判第158-171页
  一、对腐败政治与官僚的批判第159-161页
  二、对造成民众经济贫困的社会制度的批判第161-164页
  三、对麻痹、压制民众的封建观念的批判第164-166页
  四、对冷漠人情的批判第166-168页
  五、民生叙事的政治意识形态性第168-171页
第四章 启蒙意识:《文学季刊》的文化品格第171-208页
 第一节 从五四启蒙主义到《文学季刊》的启蒙意识第171-182页
  一、启蒙观念的艰难确立:国家立场——人的立场第172-177页
  二、五四启蒙主义文学的衰微与《文学季刊》启蒙意识的返顾第177-182页
 第二节《文学季刊》启蒙的文化品格第182-208页
  一、启蒙立场的艰难持守第183-189页
  二、《文学季刊》的启蒙之光第189-208页
结语第208-215页
参考文献第215-2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227-228页
论文摘要(中文)第228-233页
英文摘要(英文)第233-239页

论文共2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汤亭亭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下一篇:语义特征造型中自由曲面特征重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