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崩塌论文

基于数量化理论的地震次生崩滑灾害评价模型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前言第10-19页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汶川地震次生崩滑灾害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第11-13页
     ·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及模型第13-14页
     ·数量化理论应用研究现状第14-17页
   ·本文研究内容与思路第17-19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自然地理与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第19-31页
   ·自然地理条件第19-20页
     ·地理位置及交通第19页
     ·气象水文第19-20页
   ·区域基本地质条件第20-31页
     ·地形地貌第20-22页
     ·地层岩性第22-24页
     ·地质构造第24-28页
     ·水文地质条件第28页
     ·新构造运动第28页
     ·震前重力地质灾害现象第28-31页
第3章 地震次生崩滑灾害类型及特征分析第31-46页
   ·研究区灾害发育工程地质分区第31-33页
   ·研究区主要次生灾害类型第33-40页
     ·崩塌第34-35页
     ·滑坡第35-37页
     ·其他第37-40页
   ·次生崩滑灾害特征分析第40-45页
     ·次生崩滑灾害规模特征第40页
     ·次生崩滑灾害分布特征第40-45页
   ·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地震次生崩滑灾害评价指标体系第46-52页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第46-47页
   ·地震次生崩滑灾害指标选取第47-49页
     ·地震次生崩滑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第47-48页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第48-49页
   ·评价指标体系分级第49-52页
第5章 基于数量化理论Ⅰ的评价模型建立第52-69页
   ·数量化理论Ⅰ基本原理第52-55页
   ·数据准备第55-59页
     ·样本的选取第55-57页
     ·评价指标的取值第57页
     ·评价类目的相关性分析第57-59页
   ·基于数量化理论Ⅰ的评价模型研究第59-68页
     ·基于数量化理论Ⅰ的评价模型第59-61页
     ·评价模型回判效果分析第61-65页
     ·评价各因素在预测模型中的贡献第65-66页
     ·评价各类目在预测模型中的贡献第66-68页
   ·小结第68-69页
第6章 基于数量化理论的地震次生崩滑灾害评价模型应用第69-79页
   ·单体稳定性评价模型应用第69-73页
     ·样本采集第69-71页
     ·样本数据转化为0-1 指标第71-73页
     ·验证结果第73页
   ·模型应用于区域斜坡稳定性评价第73-78页
     ·样本采集及数据转化为0-1 指标第73-74页
     ·评价结果第74-78页
   ·小结第78-79页
结论第79-81页
致谢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贵阳市轨道交通1号线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下一篇: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盆地模拟关键参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