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理念下的企业生态机理及生态战略研究
第一章 导论 | 第1-24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3-17页 |
·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 | 第13页 |
·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和谐 | 第13-14页 |
·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和谐 | 第14-15页 |
·传统企业理论的局限与企业生态学的出现 | 第15-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提出了新的企业战略模式—生态战略 | 第17页 |
·促进企业与社会环境的互惠共生 | 第17页 |
·促进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 第17-18页 |
·立论基础 | 第18-21页 |
·企业是一个特殊的生命体 | 第18页 |
·企业与环境是复杂的生态关系 | 第18-19页 |
·企业与生物都遵循相同的竞争原则 | 第19页 |
·企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相似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论文结构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企业战略理论发展述评 | 第24-38页 |
·环境适应战略 | 第24-27页 |
·传统的环境适应理论 | 第24页 |
·组织种群生态学理论 | 第24-26页 |
·企业进化理论 | 第26-27页 |
·对抗竞争战略 | 第27页 |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 | 第27页 |
·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27页 |
·合作竞争战略 | 第27-29页 |
·企业集群理论 | 第28-29页 |
·战略联盟理论 | 第29页 |
·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 | 第29-32页 |
·国外的企业生态学研究 | 第29-30页 |
·我国的企业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 第32-35页 |
·工业生态学理论 | 第32页 |
·工业生态系统进化理论 | 第32-35页 |
·企业战略理论各阶段的比较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企业生命机理及战略 | 第38-55页 |
·企业生命现象研究发展述评 | 第38-42页 |
·企业生命论 | 第38-39页 |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39-42页 |
·企业基因理论 | 第42页 |
·企业与生命体的特性的比较 | 第42-48页 |
·企业与生命体的相似特性 | 第42-46页 |
·企业与生命体的不同特性 | 第46-48页 |
·企业的基因模型 | 第48-49页 |
·企业的基因结构 | 第48-49页 |
·企业基因结构的管理学解释 | 第49页 |
·企业的生命周期及其战略 | 第49-54页 |
·企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 第49-52页 |
·企业的生命战略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企业生态位机理及战略 | 第55-76页 |
·企业之间的生态关系 | 第55-57页 |
·企业主要生态关系的比较 | 第55-56页 |
·几种主要的企业生态关系 | 第56-57页 |
·企业生态位的涵义及模型 | 第57-61页 |
·企业生态位的概念 | 第57-58页 |
·企业生态位模型 | 第58-60页 |
·企业理想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 | 第60-61页 |
·企业生态位宽度及其原理 | 第61-64页 |
·企业生态位宽度的涵义 | 第61-62页 |
·企业生态位重叠 | 第62页 |
·企业种类多样性分析 | 第62-64页 |
·企业竞争排斥及其原理 | 第64-70页 |
·企业竞争排斥的涵义 | 第64-66页 |
·企业生态位分离 | 第66-69页 |
·企业生态位移动 | 第69-70页 |
·企业的生态位战略 | 第70-75页 |
·企业生态位分离战略 | 第70-71页 |
·优势生态位效应 | 第71页 |
·错位经营 | 第71-72页 |
·特化与泛化战略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企业环境适应的生态机理及战略 | 第76-95页 |
·企业结构对环境的适应 | 第76-79页 |
·机械式结构与有机式结构的特点 | 第76-77页 |
·机械式结构与有机式结构的环境适应性 | 第77-79页 |
·企业适应环境的柔性战略 | 第79-86页 |
·环境的不确定性 | 第79-81页 |
·企业战略柔性的内涵和特征 | 第81-82页 |
·企业的柔性战略 | 第82-86页 |
·企业协同进化的生态机理及生态战略 | 第86-94页 |
·企业进化的生态学解释 | 第86-87页 |
·企业协同进化的内涵 | 第87-89页 |
·企业协同进化的特点 | 第89-91页 |
·企业协同进化的生态战略 | 第91-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企业竞争的生态机理及战略 | 第95-108页 |
·企业竞争的生态机理 | 第95-104页 |
·竞争的起源 | 第95-96页 |
·企业竞争的生态学特点 | 第96-97页 |
·企业共存的原因 | 第97-100页 |
·企业竞争的生态模型及其分析 | 第100-104页 |
·企业竞争的生态策略 | 第104-107页 |
·r-策略与k-策略的内涵 | 第104-105页 |
·企业的r-策略与k-策略 | 第105-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七章 企业合作的生态机理及战略 | 第108-128页 |
·企业合作的出现及其发展趋势 | 第108-111页 |
·从对抗竞争到合作竞争 | 第108-110页 |
·合作竞争的发展趋势 | 第110-111页 |
·企业合作互利的生态模型 | 第111-113页 |
·企业增长的生态模型 | 第111-112页 |
·企业互利平衡模型 | 第112-113页 |
·企业集群的生态机理 | 第113-118页 |
·企业集群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13-114页 |
·企业集群行为与生物群聚行为的相似性 | 第114-116页 |
·企业集群与生物群落的相似性 | 第116-118页 |
·战略联盟的生态机理 | 第118-122页 |
·战略联盟的特点 | 第118-119页 |
·战略联盟的模型 | 第119-121页 |
·战略联盟的实例分析 | 第121-122页 |
·企业合作的进化 | 第122-126页 |
·企业诚信的进化稳定对策 | 第123-124页 |
·企业几种博弈对策的比较 | 第124-126页 |
·企业合作的生态战略 | 第126-127页 |
·合作竞争战略 | 第126页 |
·关系营销战略 | 第126页 |
·创建高效的价值链 | 第126-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八章 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共生机理及战略 | 第128-150页 |
·企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128-130页 |
·企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 第128页 |
·企业生态系统的构成 | 第128-130页 |
·企业生态系统与传统企业系统的比较 | 第130页 |
·企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 | 第130-136页 |
·企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似性 | 第130-132页 |
·企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 | 第132-136页 |
·企业生态系统的共生机理 | 第136-147页 |
·共生的机理 | 第136-138页 |
·企业生态系统共生关系的本质分析 | 第138-140页 |
·企业生态系统应遵循的生态原则 | 第140-141页 |
·三亚旅游企业生态系统案例分析 | 第141-147页 |
·企业生态系统共生战略 | 第147-149页 |
·关键种战略 | 第147页 |
·互惠共生战略 | 第147-148页 |
·系统管理战略 | 第148页 |
·生态链战略 | 第148-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九章 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共生机理及战略 | 第150-160页 |
·工业生态学的实践 | 第150-153页 |
·生态工业系统及其特征 | 第150-151页 |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分析 | 第151-152页 |
·生态工业园的发展 | 第152-153页 |
·工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机理及对策 | 第153-158页 |
·工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原则 | 第153-154页 |
·工业生态系统的生态链机理及对策 | 第154-156页 |
·工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机理及对策 | 第156-157页 |
·工业生态系统的关键种机理及对策 | 第157-158页 |
本章小结 | 第158-160页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0-168页 |
·研究结论 | 第160-165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5-167页 |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展望 | 第167-168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67页 |
·未来的展望 | 第167-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74-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