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相关理论综述 | 第9-16页 |
·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理论 | 第9-11页 |
·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界定和类型 | 第9-10页 |
·国内外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情况 | 第10-11页 |
·文化旅游的相关理论 | 第11-15页 |
·文化旅游的概念 | 第11-12页 |
·文化旅游的特点 | 第12页 |
·文化旅游的功能 | 第12-13页 |
·文化旅游的主题类型 | 第13页 |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 第13-15页 |
·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的积极关系 | 第15-16页 |
·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 第15页 |
·旅游是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 第15页 |
·历史文化名城大力发展旅游业是一种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2 东北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形成发展过程 | 第16-28页 |
·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与积淀 | 第16-18页 |
·东北古代各民族文化发展 | 第16页 |
·近代关东文化的形成 | 第16-18页 |
·东北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过程 | 第18-23页 |
·沈阳 | 第18-20页 |
·集安 | 第20页 |
·吉林 | 第20-22页 |
·哈尔滨 | 第22-23页 |
·东北历史文化名城的结构特征 | 第23-24页 |
·类型结构 | 第23页 |
·空间结构 | 第23-24页 |
·东北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发展理念 | 第24-28页 |
·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旅游资源特色 | 第24-25页 |
·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开发导向 | 第25-28页 |
3 集安高句丽文化特征 | 第28-31页 |
·高句丽起源及其在集安的发展 | 第28页 |
·集安高句丽文化遗存总体特征分析 | 第28-31页 |
·集安高句丽文化型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 第28-29页 |
·高句丽文化资源的垄断性 | 第29页 |
·集安高句丽文化在空间分布的密集性,有利于组合旅游线路产品 | 第29-31页 |
4 集安市旅游业发展分析 | 第31-40页 |
·集安市概况 | 第31-32页 |
·区域自然背景 | 第31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1页 |
·旅游业概况 | 第31-32页 |
·集安市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 第32-37页 |
·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 第32-35页 |
·集安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 第35-37页 |
·客源市场分析 | 第37-39页 |
·客源市场主要特点 | 第37页 |
·客源市场定位 | 第37-38页 |
·基本结论 | 第38-39页 |
·集安市文化旅游地位与发展前景 | 第39-40页 |
·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 第39页 |
·旅游产业地位 | 第39-40页 |
5 集安市文化旅游开发 | 第40-48页 |
·集安市文化旅游发展战略 | 第40页 |
·文化生态兴市战略 | 第40页 |
·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 | 第40页 |
·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 第40页 |
·集安市文化旅游开发原则 | 第40-41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0页 |
·突出特色与名牌开发原则 | 第40-41页 |
·市场导向原则 | 第41页 |
·产业联动开发原则 | 第41页 |
·突出系统创新原则 | 第41页 |
·优质高效发展原则 | 第41页 |
·文化旅游产品策划 | 第41-43页 |
·深化扩展新旅游产品 | 第41-42页 |
·开发多种旅游线路产品 | 第42-43页 |
·举办有效果的节庆活动 | 第43页 |
·晚间娱乐活动产品开发 | 第43页 |
·旅游功能分区 | 第43-45页 |
·集安中心旅游区 | 第44页 |
·洞沟高句丽文化旅游区 | 第44页 |
·丸都山城旅游度假区 | 第44页 |
·老虎哨国境度假村和水上旅游线 | 第44页 |
·云峰湖鸭绿江漂流旅游区 | 第44页 |
·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 | 第44-45页 |
·旅游市场开发和营销方案 | 第45页 |
·市场营销策略 | 第45页 |
·旅游市场形象设计 | 第45页 |
·主要营销措施策划 | 第45页 |
·旅游商品开发 | 第45-46页 |
·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 第45-46页 |
·旅游商品开发设计 | 第46页 |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规划 | 第46-48页 |
·对历史古迹的保护 | 第46-47页 |
·自然风景资源保护 | 第47页 |
·防止破坏性的建设项目 | 第47页 |
·防止旅游区点的商业化倾向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附表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