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30页 |
·石油污染土壤的产生途径 | 第11-12页 |
·污水灌溉 | 第11页 |
·石油生产作业中的排洒 | 第11页 |
·含油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 第11-12页 |
·溢油事故 | 第12页 |
·车辆污染及其它污染途径 | 第12页 |
·石油污染对土壤的破坏作用 | 第12-13页 |
·我国的石油污染状况 | 第13页 |
·土壤石油污染的处理方法 | 第13-14页 |
·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种类 | 第14-15页 |
·微生物对烃的传输和摄取 | 第15页 |
·石油烃类的降解途径 | 第15-20页 |
·直链烷烃和支链烷烃的降解 | 第15-16页 |
·环烷烃类的降解 | 第16-17页 |
·芳香烃类的降解 | 第17-20页 |
·与石油烃降解相关的酶类和基因 | 第20-24页 |
·催化氧化单环芳香烃的双加氧酶 | 第21-23页 |
·催化氧化双环及稠环芳香烃的双加氧酶的结构与功能 | 第23-24页 |
·催化氧化杂环芳香类的双加氧酶的结构与功能 | 第24页 |
·降解菌的质粒研究及遗传工程菌构建 | 第24-25页 |
·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治理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本论文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油污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种群分析 | 第30-41页 |
·引言 | 第30-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采样 | 第31页 |
·培养基 | 第31-32页 |
·油污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32-33页 |
·微生物的种群分析 | 第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1页 |
·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 | 第33-34页 |
·油污土壤理化性质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34-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石油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41-56页 |
·引言 | 第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50页 |
·常用酶和生化试剂 | 第41-42页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2-43页 |
·培养基 | 第43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43-44页 |
·石油降解菌的富集分离 | 第44页 |
·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 | 第44-45页 |
·高效降解菌株的初步鉴定 | 第45页 |
·石油降解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 第45-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菌种富集分离结果 | 第50页 |
·对原油的降解率 | 第50页 |
·227~#菌株的初步鉴定 | 第50-51页 |
·227~#菌株总DNA 的提取 | 第51页 |
·227~#菌株16S rDNA 序列的克隆 | 第51-52页 |
·PCR 产物的回收 | 第52页 |
·pT-16S rDNA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2-53页 |
·重组质粒pT-16S rDNA 的转化及重组子的筛选 | 第53-54页 |
·16S rDNA 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54-56页 |
第四章 石油降解菌227~#除油条件的优化 | 第56-64页 |
·引言 | 第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菌种与培养基 | 第56页 |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6-57页 |
·培养方法 | 第57页 |
·测定方法 | 第57-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4页 |
·227~#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58页 |
·227~#菌株降解石油的摇瓶条件确定 | 第58-64页 |
第五章 石油降解菌降解特性的研究 | 第64-80页 |
·引言 | 第64-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72页 |
·培养基 | 第65页 |
·除油率的测定 | 第65-67页 |
·227~#菌株在十六烷中最适生长条件的探索 | 第67-68页 |
·测定与降解烃类相关的酶类 | 第68-70页 |
·227~#菌株脂肪酶的活性 | 第70页 |
·227~#菌株烃类降解基因位置的初步探索 | 第70-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80页 |
·227~#菌株利用碳源的广谱性 | 第72-74页 |
·除油率的大小 | 第74页 |
·原油降解前后GC-MS 图谱分析 | 第74-75页 |
·十六烷降解前后的HPGC 分析 | 第75页 |
·菌株在十六烷中的最适生长条件 | 第75-76页 |
·与烃类降解相关的酶类研究 | 第76-78页 |
·227~#菌株脂肪酶的活性 | 第78-79页 |
·227~#菌株降解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79-80页 |
全文总结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