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0、前言 | 第11-13页 |
| 1. 国际商事仲裁司法监督概述 | 第13-27页 |
| ·国际商事仲裁的含义 | 第13-16页 |
| ·国际商事仲裁的概念 | 第13-14页 |
| ·我国涉外商事仲裁的概念与涵义 | 第14-15页 |
| ·国际商事仲裁的特征 | 第15-16页 |
| ·国际商事仲裁的性质 | 第16-22页 |
| ·国际商事仲裁的性质学说 | 第16-19页 |
| ·对四种理论的评价 | 第19-20页 |
| ·笔者关于国际商事仲裁性质的观点 | 第20-22页 |
| ·国际商事仲裁司法监督的概念 | 第22页 |
| ·国际商事仲裁司法监督的理论依据 | 第22-27页 |
| ·仲裁的契约性决定了仲裁需要司法监督 | 第23页 |
| ·对仲裁的司法监督是实现仲裁价值目标的要求 | 第23-25页 |
| ·对仲裁进行司法监督是历史的客观选择 | 第25页 |
| ·对仲裁进行司法监督可以保证意思自治原则的实现 | 第25-26页 |
| ·对仲裁进行司法监督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 | 第26-27页 |
| 2. 国际商事仲裁司法监督模式 | 第27-42页 |
| ·实践中国际商事仲裁司法监督模式 | 第27-28页 |
| ·国内法院原则上不审查实体内容,但公共政策原因除外 | 第27页 |
| ·允许国内法院审查国际商事仲裁实体内容 | 第27-28页 |
| ·原则上法院有权审查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实体内容,但当事人协议排除法院管辖的除外 | 第28页 |
| ·国内法院对仲裁实体审查的范围以当事人协议约定的范围为限 | 第28页 |
| ·国际商事仲裁司法监督模式的理论争论 | 第28-32页 |
| ·程序监督论 | 第29-30页 |
| ·双重监督论 | 第30页 |
| ·协议监督论 | 第30-31页 |
| ·对三种观点的评述 | 第31-32页 |
| ·笔者关于国际商事仲裁司法监督模式的观点 | 第32-42页 |
| ·国际商事仲裁司法监督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 ·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基础确立国际商事仲裁司法监督模式 | 第33-35页 |
| ·国际商事仲裁司法监督的具体模式 | 第35-42页 |
| 3. 国际商事仲裁司法监督的监督机关及监督结果 | 第42-48页 |
| ·国际商事仲裁司法监督的管辖法院 | 第42-44页 |
|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作出地国法院的司法监督 | 第42页 |
| ·国际商事仲裁承认与执行地国法院的司法监督 | 第42-43页 |
|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所依据法律之国家法院的司法监督 | 第43页 |
| ·笔者关于国际商事仲裁司法监督管辖法院的思考 | 第43-44页 |
| ·国际商事仲裁司法监督的结果及法律效力 | 第44-48页 |
| ·撤销仲裁裁决 | 第44-46页 |
| ·通知重新仲裁 | 第46-47页 |
| ·拒绝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 | 第47-48页 |
| 4. 我国对涉外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 | 第48-61页 |
| ·我国涉外商事仲裁司法监督模式 | 第48-51页 |
| ·我国关于仲裁司法监督立法的“双轨制”模式 | 第48-49页 |
| ·关于我国仲裁司法监督模式的理论纷争 | 第49-51页 |
| ·我国涉外商事仲裁裁决司法监督制度的缺陷 | 第51-54页 |
| ·实行内外有别的“双轨制”存在诸多弊端,不符合现实的国情 | 第51-52页 |
| ·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和保护不足 | 第52-53页 |
| ·没有维持裁决的效益性与公正性之间的平衡 | 第53-54页 |
| ·有关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存在矛盾和冲突 | 第54页 |
| ·我国涉外商事仲裁司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 第54-61页 |
| ·完善我国涉外商事仲裁司法监督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54-57页 |
| ·我国涉外商事仲裁司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 第57-61页 |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