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9-15页 |
第二节 黄土高原地区和豫西地区风成黄土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第三节 研究的过程和工作量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剖面选择 | 第23-26页 |
第一节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3页 |
第二节 全新世剖面选择和采样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的地层断代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第一节 磁化率实验测定方法 | 第26页 |
第二节 土壤PH值实验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碳酸钙实验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第四节 烧失量实验测定方法 | 第28页 |
第五节 化学元素实验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分析结果及解释 | 第29-55页 |
第一节 磁化率的分析结果与成壤环境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土壤PH值的分析结果与成壤环境意义 | 第31-33页 |
第三节 碳酸钙的分析结果与成壤环境意义 | 第33-34页 |
第四节 烧失量的分析结果与成壤环境意义 | 第34-36页 |
第五节 化学元素的分析结果与成壤环境意义 | 第36-55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55-64页 |
第一节 淮河上游全新世风成黄土-古土壤地球化学分析 | 第55-58页 |
第二节 淮河上游全新世风成黄土与黄土高原地区的比较 | 第58-64页 |
总结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