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植物修复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河道疏浚底泥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污染底泥的植物修复技术第9-24页
   ·课题概况第9-10页
     ·课题来源第9页
     ·课题研究现状第9-10页
   ·污染底泥的处理方案第10-16页
     ·物理化学技术第11-12页
     ·植物修复技术第12-15页
     ·微生物修复技术第15-16页
   ·植物修复的机理第16-22页
     ·重金属的植物修复机理第16-21页
     ·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机理第21-22页
   ·植物修复的有机调控第22页
   ·存在的问题第22-24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4-29页
   ·试验内容、技术路线及背景材料第24-27页
     ·试验内容第24-25页
     ·技术路线第25页
     ·背景材料第25-27页
   ·分析方法第27-29页
第三章 植物的修复效果及修复机理研究第29-73页
   ·不同植物种类对底泥的修复效果第29-34页
     ·试验方法第29页
     ·结果与分析第29-34页
     ·小结第34页
   ·黑麦草连茬对污染底泥的修复作用第34-42页
     ·黑麦草连茬的试验方法第35页
     ·结果与分析第35-42页
     ·小结第42页
   ·玉米、印度芥菜轮作对污染底泥的修复作用第42-46页
     ·玉米-印度芥菜轮作的试验方法第43页
     ·结果与分析第43-46页
     ·小结第46页
   ·植物互作对污染底泥的修复作用第46-52页
     ·互作的试验方法第47页
     ·结果与分析第47-51页
     ·小结第51-52页
   ·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植物修复的机理探讨第52-62页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存在方式及解毒机理第52-55页
     ·有机物复合污染对重金属特性的影响第55-58页
     ·重金属对有机物污染物特性的影响第58-59页
     ·重金属复合污染植物富集特性研究第59-61页
     ·小结第61-62页
   ·玉米修复的根际作用第62-73页
     ·根际栽培试验第63页
     ·结果与讨论第63-72页
     ·小结第72-73页
第四章 螯合剂在植物修复底泥中的有机调控作用第73-89页
   ·螯合剂的筛选第73-82页
     ·试验方法第73-74页
     ·结果与讨论第74-81页
     ·小结第81-82页
   ·EDTA 的分次投加对植物修复的调控作用第82-89页
     ·试验方法第82页
     ·结果与讨论第82-88页
     ·EDTA 分次投加的结论第88-89页
第五章 植物吸收和积累重金属的数学模型研究第89-98页
   ·模型的建立第89-93页
     ·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第89-90页
     ·植物吸收重金属的数学模型第90-93页
   ·模型的验证第93-97页
     ·基于Matlab 的模型仿真第93-94页
     ·玉米吸收土壤重金属的过程模拟第94-97页
   ·小结第97-98页
第六章 河道沿岸植物分布及底泥资源化研究第98-116页
   ·大沽河沿岸植物分布的研究第98-103页
     ·植物及底泥样本的采集第98-100页
     ·结果与分析第100-102页
     ·讨论第102-103页
   ·底泥园林利用的初步研究第103-107页
     ·材料与方法第103-104页
     ·结果与分析第104-107页
     ·讨论第107页
   ·底泥修复前后的淋洗特性研究第107-114页
     ·试验方法第108页
     ·结果与分析第108-113页
     ·小结第113-114页
   ·河道底泥资源化探讨第114-116页
     ·土地利用第114页
     ·园林绿化第114页
     ·建筑材料第114-116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116-120页
   ·结论及创新之处第116-118页
   ·展望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2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32-133页
附图第133-142页
致谢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远程桌面控制服务器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攀钢热轧制造执行系统(MES/RZ)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