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中医病理论文

111例胃镜检查结果和太阴病联系的探讨

中文摘要第1-3页
英文摘要第3-7页
1 引言第7-9页
2 研究概况第9-14页
   ·关于内镜第9页
   ·关于太阴证的研究第9-11页
   ·关于内镜与胃部疾病关联性的研究第11-14页
     ·舌象的改变与胃部疾病的相关性第11-12页
       ·舌苔与胃病变关联性的研究第11页
       ·舌质与胃病变的关系第11-12页
     ·西医疾病与中医辨证的相对性第12-13页
       ·胃溃疡胃镜征象与中医辨证的关系第12页
       ·慢性胃炎镜下中医分型第12-13页
       ·消化道出血镜下中医分型第13页
     ·胃部症状某一证型的镜下特点第13页
     ·Hp感染与中医辨证第13-14页
3 临床观察和研究第14-16页
   ·诊断标准的制定第14页
   ·病例选择第14-16页
     ·纳入病例的标准第15页
     ·排除标准第15页
     ·病例的收集第15页
     ·观察统计内容第15-16页
     ·统计方法第16页
4 临床观察结果第16-23页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与中医舌象的关系第16-17页
   ·脾虚寒湿证和湿热蕴脾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情况第17页
   ·脾虚寒湿证和湿热蕴脾证在胃镜下病变分布第17-19页
     ·胃镜下所见脾虚寒湿证的病变分布情况第17-18页
     ·胃镜下所见湿热蕴脾证的病变分布情况第18-19页
   ·病变主要在胃部的脾虚寒湿证和湿热蕴脾证镜下胃粘膜变化的情况第19-20页
   ·脾虚寒湿证和湿热蕴脾证在病理活检方面的比较第20页
   ·胃镜下脾虚寒湿证和湿热蕴脾证病变分布情况第20-23页
     ·脾虚寒湿证和湿热蕴脾证在胃部病变的情况第20-21页
     ·胃部疾病在胃镜下大、小弯侧、前、后壁脾虚寒湿证和湿热蕴脾证的病变情况第21-23页
     ·胃部疾病中脾虚寒湿证和湿热蕴脾证病变范围情况第23页
5 讨论第23-30页
   ·首先对于诊断标准的讨论第24页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和寒热辨证第24-25页
   ·淡舌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第25-26页
   ·病变部位与脾虚寒湿证和湿热蕴脾证的关系第26-28页
     ·从胃窦、胃体、胃底分部来看第26-27页
     ·从食道、胃、十二指肠分部来看第27-28页
     ·从大弯侧、小弯侧、前壁、后壁分阴阳判寒热情况的分析讨论第28页
   ·胃镜下粘膜变化与中医辨证的讨论第28-29页
   ·胃镜下其他粘膜变化的讨论第29页
   ·观察结果的应用讨论第29-30页
6 结论第30-31页
7 问题与展望第31-34页
   ·证型诊断标准的问题第32页
   ·实验条件的限制第32页
   ·与临床的结合方面第32页
   ·观察和统计内容方面第32-34页
致谢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7页
观察表格第37-38页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38-39页
声明第39页

论文共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学术生产力的我国高校教师奖励制度再设计
下一篇:用于ADAS系统的低噪声SCM组合单元的研制